日前,#女媒体主辞职开社区小卖部#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老板何华“没想到能引来这么多关注”。随后,何华的店里迎来了不少前来打卡的年轻人,人们除了拍照、打卡、吃饭,还跟她聊起了创业经历。
社区食堂的出现,原本是为了服务老人,随着社区食堂种类增多,“父母食堂”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吃腻了外卖、没时间做饭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隐藏在社区里的宝藏餐厅。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发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些社区食堂率先“火爆起来”,成为热门打卡餐厅。企查查数据显示,注册的“社区食堂”数量已超过4000家。大众点评App上,涌现出不少社区食堂品牌,纷纷开设连锁店、加盟店。
在何华看来,社区食堂与年轻人的“双重选择”,是新时代年轻人消费观念、饮食观念乃至职业选择的又一次转变。
“好吃、便宜、健康”才是硬道理
“大灿社区食堂”是何华选择的餐厅名字,采用自助餐模式,四菜一汤,老人用餐10元,普通食客用餐15元。由于食堂价格合理,一天能卖出150份左右的餐食。
今年4月,何华决定开办社区食堂,初期主要解决老年人和困难群众的就餐问题。“我父母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类似情况。”何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能吸引到这么多年轻食客,是她意想不到的。
距离“大灿社区食堂”不远的地方,是武汉创意世界产业园,园内有20多家高科技企业、约50家游戏动漫公司,员工人数超过1万名。创办社区食堂之前,何华曾在这个产业园做自媒体。她回忆,当时因为工作繁忙,每天中午只能吃外卖,由于食物油盐分高,她很担心身体健康,身边也有不少同事有类似的问题。
何华在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时,有一次在附近的社区食堂吃饭,那里的清淡口味、合理价格、品种丰富,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和同事们做起了创业。
包括何华在内,“大灿社区小卖部”共有4名员工,何华负责运营管理,有时人手不足,她就得兼职做服务员。每天早上,她都会公布当天的菜单。生菜炒肉丝、土豆炖排骨、蒜蓉苋菜、炒西兰花等菜品深受食客欢迎。何华说,她希望从农户直接拿到原生态食材,让顾客吃得更安心。这是接下来的目标。
来自河北邯郸的90后金祥璐去年辞去教育培训行业工作,开了一家“十二家温暖社区食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如今在邯郸已经有4家分店。
金祥璐想开办一个面向全年龄段人群的社区食堂,在食堂的选址上也费了一番心思。
她把门店划分为“社区店”和“商圈店”,针对不同的人群,金香璐说:“‘社区店’里有一群小学生,下午放学后等父母下班,只要给父母手机号,就可以在店里吃饭、写作业。‘商圈店’是针对上班族的,让他们吃上一顿温暖的饭菜,有家的味道。”
此外,金香璐还邀请专业营养师进行餐食搭配,针对想要控制体重的年轻人,推出“控糖套餐”和“减脂套餐”,用糙米代替白米饭。她还制定了剩菜处理的“应急方案”——如果食堂剩菜很多,就以“寿司盲盒”的形式低价出售。
年轻人为何选择社区食堂?
7月17日中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小营北路的百味街道社区食堂,食客爆满。“不用技术,不用辛苦,只用真材实料。”这是百味街道社区食堂餐饮店面悬挂的标语。与多数餐厅不同,这家社区食堂提供自选快餐,荤素搭配,2.86元/两份,计重收费,粥和米饭免费提供。
百味街道社区食堂附近有一家菜市场,早上买好菜的居民可以一边品尝品种丰富的早餐,一边闻着阵阵烟火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除了附近居民,不少外卖小哥、快递员、打工者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食堂”,还吸引了不少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打工者和大学生。
在附近工作的王楠相信外出就餐要“眼见为实”。他说,在社区食堂吃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看到食材,厨房是开放式的,吃得安心,社区负责保证食品安全。“再说家里有小孩,我还要上班,实在抽不出时间做饭。”
今年暑假,四川大学毕业生宋伟涛从湖南来到北京,第一次在“社区食堂”吃饭,他称这是隐藏在社区里的宝藏餐厅,“能吃到正宗的北京菜,价格又实惠,很值得。”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七八个菜合计18元”“自助餐12元/人”等关于社区食堂的帖子受到年轻人关注。有网友留言呼吁家附近尽快开设社区食堂,表示愿意享受三菜一汤,荤素搭配。
名为“闲適”的网友特意写了一首“诗”:一日三餐不用做饭,想吃就吃,不用洗碗。荤素搭配齐全,随心所欲选。
在何华看来,以前她和同事们吃的都是黄焖鸡、肯德基、麻辣火锅,还有一些用蒸煮袋做成的半成品,“年轻人可能吃腻了这些,产生‘健康焦虑’,也可能开始更注重‘性价比’,觉得社区老年食堂更好吃。”
如何让社区食堂变得时尚
金香璐注意到,“社交恐惧症”这个词经常被年轻人提及。于是在设计门店时,她特意开辟出一人用餐区,每个座位相隔半米,供独自前来用餐的年轻人使用。在这个区域,食客与其他区域自然分隔。这里不仅设有手机支架,还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充电,让年轻人充分享受“电子泡菜”带来的精神满足。
每逢节日,金香璐和团队成员都会推出“节日限量版”。今年端午节,金香璐给顾客免费发放彩绳,并通过推出满额消费赠送活动,给顾客送艾草香包、粽子等。儿童节,她把小卖部到处贴上年轻人喜欢的卡通人物,给顾客赠送玩具模型。高考当天,考生可以在这里享受专属优惠。母亲节,金香璐还会给妈妈们送鲜花。有顾客告诉她,社区小卖部的活动比一些网红店还多。
如今,一些创新型的社区食堂不再传统古板,而是在环境、氛围、设备等方面都充满科技感和氛围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入住。
此前,成都“+社区食堂”凭借现代化“收割”全年龄段人群,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食堂内多功能就餐区,包括吧台区、户外区、就餐区,为居民增加了第二处聚会社交场所。除了现场取餐外,社区居民还可以通过小程序预约到店取餐,再通过食堂保温自助柜取餐,减少等待时间。
原本为老年人开设的社区食堂,如今逐渐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小餐桌”。在金香璐看来,社区食堂要想长久生存,服务更多年轻人和中老年人,还是需要在口味、健康上下功夫。公司没有食堂、没时间做饭、外卖不健康等“吃饭难”问题,困扰着不少上班族。“让他们吃得好,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她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翔 实习生 王楚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多资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