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定材料8”提到“这种自嘲式的调侃和讽刺,折射出当前中国教育公平的困境,而这种困境是由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造成的”。请结合“给定材料”,从国家、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总结当前中国教育公平困境的原因。
要求:篇幅宽广、简明扼要、全面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20分)
【解决方案】
阅读问题并理解其含义
通过阅读题干,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典型的归纳总结题,要求总结当前我国教育公平困境的原因。题目给出了三个作答层次:国家、学校、社会。虽然这三个层次来自于“给定材料8”,但答案的重点涉及到了所有材料,考生应注意这一点。
阅读材料并提取重点
所给材料1讲述了一个放弃高考的案例,意在说明放弃高考学生在经济、未来发展等方面的顾虑。
给定材料2通过案例研究来说明大学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鉴于材料3介绍了学费筹集的困难,由于奖学金申请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申请。
鉴于材料4介绍了农村学生和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机会,到城市学习发展,导致农村学校的衰落。
给出的材料5讲述了知名大学农村学生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
给定信息6:超级学校垄断了区域内的优秀生源和自主招生名额,导致学校之间竞争不公平。
所给材料7主要讨论了自主招生对于农村学生的不公平。
鉴于材料8通过实例和微博语言说明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缺乏合理、正当的评价标准。
鉴于材料9称,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学校的旧名称,但家长们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却没有发生改变。
材料10指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家长更加关心教育的硬件设施,从而导致了学区房现象的出现。
鉴于材料11表明,异地高考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实质性推行。
鉴于材料12称,北京异地高考制度限制较多,缺乏诚意,加之职业学校本身招生数量不足,大量学生放弃考试。
材料13介绍了巴西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成功案例
给出的材料14旨在说明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处理要点,组织答案
将以上提取的重点进行整合加工,确保字数在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国家:高考政策不完善,地方招生、自主招生、招生比例的制定对农村学生存在不公平;国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加注重城市和重点大学,教育经费和政策支持存在内在不平衡;部分地区奖学金政策限制了部分贫困家庭筹集学费的渠道。
学校方面:一些农村学校大量学生、教师流失,学校逐渐衰落;超级学校垄断了区域内优秀生源和自主招生名额,造成学校间不公平竞争。
社会方面:家长对素质教育认可度不高,应试教育旧的评价模式没有改变;招生过程中违规操作仍然存在;社会对学生能力缺乏合理、合法的评价标准。
2. 根据“给定材料13”,巴西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假设你是一名赴巴西考察的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请你准备一份本次考察的调研计划提纲。
要求:全面性、系统性、操作性强,350-400字。(30分)
【解决方案】
阅读问题并理解其含义
这是一道实践性很强的公文写作题。根据题目要求,你需要写一份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赴巴西考察的考察计划提纲。按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要求,作答时除了注重材料内容外,还应严格遵循考察计划的格式。
阅读材料并提取重点
所给材料1讲述了一个学生放弃高考的案例,意在说明放弃高考学生对经济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给定材料2通过案例研究来说明大学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鉴于材料3介绍了学费筹集的困难,由于奖学金申请条件的限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申请。
鉴于材料4介绍了农村学生和教师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机会,到城市学习发展,导致农村学校的衰落。
给出的材料5讲述了知名大学农村学生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
给定信息6:超级学校垄断了区域内的优秀生源和自主招生名额,导致学校之间竞争不公平。
所给材料7主要讨论了自主招生对于农村学生的不公平。
鉴于材料8通过实例和微博语言说明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缺乏合理、正当的评价标准。
鉴于材料9指出,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学校的旧名称,但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观念却没有发生改变。
材料10指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家长更加关心教育的硬件设施,从而导致了学区房现象的出现。
鉴于材料11表明,异地高考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实质性推行。
鉴于材料12称,北京异地高考制度限制较多,缺乏诚意,加之职业学校本身招生数量不足,大量学生放弃考试。
鉴于文件13介绍了巴西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成功案例,这是调查的重点。
给出的信息14旨在说明国家一直在努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你可以描述一下该研究计划的意义和目的。
处理要点,组织答案
通过整合和处理上面提取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给定材料1”至“给定材料12”的内容可以概括调查的其他内容,例如教育经费、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条件等。注意字数应在350到400字之间。
【参考答案】
巴西教育公平考察调研计划提纲
巴西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确保我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计划于近期赴巴西开展教育调研。为提高调研工作质量,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特制定了本次调研计划的内容提纲。
1.调研内容:调研巴西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参考项目名称、项目运作细节、项目运作的影响),并对教育经费、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条件等进行专项调研。
2、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为巴西政府教育相关部门、重点学校、学生家长。
3.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听取报告、讨论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四、研究时间及地点:研究将于2014年12月底完成并提交研究报告,地点为巴西。
5.组织实施:首先确定研究人员并进行分组;然后进行研究培训;研究工作完成后,各研究小组须撰写专项研究报告,并在小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总体研究报告。
3、“大道之道,天下公”,毫无疑问,教育公平不仅是孔子、柏拉图等东西方仁人志士千百年来孜孜不倦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更是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长远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读读材料,收集我国当前实际,写一篇以“基石”为题的800-1000字的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条理性清晰、分析恰当、说服力强。(50分)
【参考例】
基石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有一些人关注天上,才有希望;一个只关心脚下之事的民族,注定没有未来。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知识、培养青年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图等东西方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目标,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牵涉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优先发展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大国之道,天下之公。毋庸置疑,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深陷不公平泥潭,存在着地区间、城乡间教育不平衡、投入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甚至还存在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等现象。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共同努力,斩断各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夯实教育公平基础。
夯实教育公平基础,必须改革资源配置模式。当前,我国城乡、区域、阶层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上好学校更是难。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教育资源向边远郊区、普通中小学、民办中小学倾斜,把不同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不同需求的个人和群体身上。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办学,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在城乡之间配置教师资源,对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给予与城市学校同等待遇,对教学成果给予激励,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夯实教育公平基础,需要制定科学的政策。名校以“积分制”和“交钱制”“招生”现象成为当下热议话题,这种现象加剧了乱收费现象,导致了腐败的滋生,使教育机会更加不平等。为此,还需要完善公平教育制度,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加强对招生特权的制约和惩处,对社会长期诟病的“积分制招生”等教育腐败行为采取果断行动。针对“特殊类型招生”腐败重灾区,加大教育领域的制度规范和执法监督力度。同时,打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二元结构,落实中小学平等教育政策。
为教育公平打下坚实基础,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加剧了城乡教育不平衡。政府应均衡配置义务教育经费,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此外,应完善扶贫助学机制,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能上学读书。为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可采取国家助学贷款、农村校舍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措施,纠正此前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和城乡教育差距严重的现象,确保“贫困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是百年大计之基,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李克强总理提出“让每个孩子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已经向我们发出了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明确信号。只有打好教育基础,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谱写出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