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三一学院的真实感受;三一学院知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唯一一名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录取的中国学生,这一点打动了考官
2020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当考生们还在紧张地等待公布考试分数时,这个来自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IB男孩李沐阳,早已提前“跳级”拿到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的offer。
事实上,他是今年唯一一名被三一学院数学系无条件录取的中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拿到了剑桥大学和三一学院的本硕连读双料奖学金。与此同时,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等大学的数学系和计算机专业也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你一定惊呼,这是“学霸本霸”,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告诉你,这个数学天才的妈妈萧萍,其实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并不精通奥数学习,这位“别人家的妈妈”到底有什么独家育儿秘籍呢?小编带你一探究竟。
攻略一:不要让你的焦虑、功利裹挟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提及世界名校面试,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深不可测”,实际上真的如此吗?李沐阳的妈妈萧萍为大家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沐阳是去年12月去英国面试的,今年1月中旬顺利拿到了offer。“提前一年申请是巧合”,萧萍表示,儿子顺利通过了雅思,申请资料也一应俱全,他完全是报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的,没想到格外顺利。“由于参加面试的所有考生都签署了保密协议,对试题内容不能透露,但是考试的形式可以分享给更多向往剑桥的孩子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她坦言,剑桥大学的考试分为笔试与面试两部分,这与其他高校招考形式没有大的区别,“沐阳当天笔试需要在一小时里做完十道题,再拿着考卷去面试。”萧萍回忆道,沐阳45分钟就全部做出了答案,这引起了考官“兴趣”,临时追加了3道题给他,也全部解了出来。沐阳自嘲说,考试恰好“做的全会,蒙的全对,哈哈,只是巧合而已。”
细细想来,真的只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在妈妈看来,秘诀就是“厚积薄发”。两度摘得英国物理奥赛BPHO超级金奖;澳大利亚AMC数学竞赛满分卓越奖;美国高中数学竞赛(AMC10)考取全球1%……如果说这些傲人的“战绩”是李沐阳剑桥面试的敲门砖,那么现场过硬的数学解题表现一定是最后顺利通关的硬核实力。
“我也是大学老师,也同样做过多次面试考官,临场反应中最让老师们欣赏的学生当属谈吐中透露出的对数学的狂热痴迷,这是刷题刷不出来的热爱。”她坦言,不能否认儿子一定是有好运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他平常的个人特质和数学优势都用在了“刀刃”上,比如与教授交流很顺畅,能够用地道的英语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充分展现数学思维水平,思维的灵活度游刃有余,“其实这些都是没法准备的,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众多的佼佼者中,他对数学的痴爱一定打动了老师。”萧萍这样总结,她相信这些对数学有着高屋建瓴想法的顶尖数学家们一眼就看穿了这点,这些身上最闪闪发光的潜质应该就是拿到offer的核心原因。
而练就这些“功力”的起因,正是萧萍的“歪打正着”吧。幼升小考试“打酱油”,被儿子追问简历是啥,学校保安说她“这妈心真大”;小学以前从来不补课完全放养;儿时的沐阳在家中翻到一本珠算书看得入迷,小学二年级主动提出要报奥数班,却得到了妈妈的反对而哭闹不已……都源自沐阳有个不功利、不焦虑的妈妈。
“作家妈妈”的烦恼起初来自于“陪孩子上奥数课基本上听不懂,记笔记很痛苦”,他对儿子说:“再让我上一遍奥数实在坚持不了,你靠自己学吧。”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沐阳就自己去奥数班,家长无意中的示弱反而让孩子学会了独立,从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感兴趣,课堂上和培训班都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萧老师带着沐阳出去时,他会到处给别人“出题”PK,妈妈的同事们发现出一道花费很多时间的数学题,小沐阳完全可以在那沉浸地算一上午,乐在其中而无法自拔。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奥数天才”在小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奖项都是“二等奖”,被母亲萧萍戏称为“千年老二”。沐阳从不盯着眼前的竞赛分数和名次,如果得了95分,他不会为了刷到100分而反复追求正确率,在他看来,“只要掌握了解题思路,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就行了,至于结果,并不重要。”
攻略二:不要嫌弃孩子的不完美培养“玩童”包容“顽童”
其实,天才也是普通人,就连极为擅长的数学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萧萍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和沐阳爸爸:“不要嫌弃孩子的不完美,不能因为没有达到家长设定的预期目标而无视了孩子的努力,每一点汗水都应该被看到。”
曾经沐阳因为考试在奥数班垫底,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他的初中数学老师傅炤送给沐阳一本书《安的种子》,希望借用这本富有人生哲理的绘本告诉他,“种子的发芽有自己的规律,不能心急,要慢慢来,数学学习也一样。”每每遇到困难时,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他。同样,高中IB数学老师华伟栋也和沐阳强调,“数学不是刷题,重要的是锻炼数学思维。哪怕你未来不走数学专业道路,它也能给你看待世界的思维和方式。”这与剑桥面试时教授们看重的潜质不谋而合,在竞争焦虑的大环境中,分数上的“不完美”,家庭教育的宽松氛围和充满教育情怀的老师们为他的成长筑起了一方安宁的小岛,呵护了他对数学的“初心”。
正是这种从容的学习态度,日积月累的点滴痴迷,让“不完美”的沐阳厚积薄发,在多项中学生国际数学赛事中获得佳绩,还在十年级以一周时间收获入选罗斯数学夏令营的offer。
其实,牛娃的妈妈也忐忑,外出演讲时,萧萍最怕别人问:“您是作家,孩子的作文肯定特别好吧?”每每这时,她都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一直是沐阳的“老大难”。她知道在应试作文的评价体系中,想要追求“高分”并不难。但她甘愿孩子的作文分数低一点,也不希望他去背自己都无法理解的“好词好句”,模仿花里胡哨的“假大空”文章。她只对沐阳提出一个要求:写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哪怕写得笨拙、稚嫩也没关系。
“我不认为写不出高分作文就是不完美,每一种表达里都透着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和方式。”她感慨说,如果家长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做他的眼睛看待世界,你会觉得完全不一样,这样不仅有成人的阅历内涵,同时又带有孩子般的天真眼光,用这种心态去生活,会觉得每天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小学生写作普遍存在“老大难”,萧萍自有一套“原创亲子作文操”:
从身体开始——要放松,不要焦虑;从天空开始——要敞开,不要封闭;从万物开始——要细节,不要口号;从内心开始——要真情,不要编造。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萧萍告诉家长们可以试试这几种写作方法:“脑洞大开法”,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写所思所想;“就地取材法”,选取生活中的点滴,随心所欲地写;“冲突展示法”,抓住事例中的细节,有所侧重地写;“综合演艺法”,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真情真意。
无论大事小情,只要做到“全面出击,感官立体”,充分发挥听、闻、看、触四种感觉,就能写成一篇大作文。
萧萍戏称,儿子的成长中,她花了最多精力的就是培养“玩童”、成为“玩伴”和包容“顽童”。她说,“玩伴”就是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彼此尊重,能关注和理解孩子情绪,同时怀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大人。“你会用于打破陈规,迸发天马行空的想象,敏感的察觉孩子细微的变化。”或许这是受她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启发很大。
有了“有趣的灵魂”的爸妈,自然加深了亲子沟通的亲切感,“那种中年油腻感”也会荡然无存,学会包容孩子身上的“顽劣”,甚至是包容他们的“恶作剧”,也就不再嫌弃孩子的“不完美”了。
攻略三:不要吼叫,给亲子沟通多一些仪式感
在萧萍看来,比起干涉孩子的兴趣、拔高学习成绩,她更希望营造一个温馨有爱、和孩子平等相处、能关注孩子情绪的亲子关系。
她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能控制住情绪,减少愤怒和焦虑的“非吼叫妈妈”,和孩子经常顺畅沟通,探讨式解决问题;并提倡“爸爸回餐桌”,利用晚餐时间分享一天经历的趣事,这个“话来话去”环节往往就会成为“化”,把亲子矛盾化解掉,高兴的事情又可以分享。就像每年元旦一家三口都会听一场新年音乐会一样,是一个家庭非常重要的仪式感教育。
除此以外,作为家长要守住的底线是,孩子的健康;善良、诚实,以及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样任何时候,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
沐阳成长的过程中,从他7岁小学开始,她坚持每月写一篇,用文字记录下他在学校里的种种趣事,并在《儿童时代》《家庭教育》《中学生天地》上连载与转载。10岁、14岁、18岁……每个儿子成长的特殊节点上,她都会为沐阳创作一个作品,或是一首童诗,或是一个故事。“这也是我留给孩子特有的仪式感。”
2016年4月,历时七年,以儿子为蓝本写下的“爱的教育”的儿童新话本《沐阳上学记》正式出版(全书四册),该书运用“童诗现场”“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三个板块,记述了中国家庭和老百姓的教育焦虑和期望,被誉为“中国家庭的成长式烦恼”、“如傅雷家书一般亲子教育文学档案”。
萧萍发现,许多家庭都会出现到了晚上10点钟时孩子还在磨蹭,这时候家长肯定发火,所以一场“大战”就开始了,大的叫小的喊,最终不欢而散,然后第二天再来一遍,每天无休无止……怎么样能够做一个“非吼叫妈妈”?可以先从“全吼叫妈妈”降低为“半吼叫妈妈”,再到“一点吼叫妈妈”,最后是“非吼叫妈妈”。例如,每一次与爸爸在晚餐时的“辩论”切磋都能让孩子的思维释放,并散发能量,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按摩,也是最好的亲子游戏。
沐阳幼年时,她曾经专门为他写过一首诗歌《让我们去找黑的地方》。她回忆那天是上海的台风天,大概是沐阳5岁半的时候,幼儿园全部放假,他在家里,那天刚好我也没有课,外面阴沉沉的,马上台风大雨就要来了。那天下午我们收到了一个邮包,是沐阳最喜欢的手电筒,那是爸爸寄来的。他拿着有鳄鱼头的手电筒爱不释手,他拉着我的说:“妈妈,让我们去找黑的地方”。
“他说完这句话我的心怦然一动,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首诗的开头。我帮他把所有窗帘拉上,没有开灯,我说,妈妈和你一起去找黑的地方。”给生活增添一份惬意与仪式感,当孩子和家长内心都没有背负过多期待和压力时,反而可以相互成就彼此的成长,萧萍一直这样认为。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职业院校到双一流高校:三一职院学子用奋斗书写逆袭人生
近日,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果揭晓,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三一职院)毕业生张储以总分370分(超国家录取线120分)、复试成绩第一的耀眼表现,成功考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宁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他的逆袭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三一职院“技能+学历”双轨育人模式的生动注释。
2020年,张储进入三一职院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学习。作为一所深耕职业教育的院校,三一职院始终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特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升学通道。在校期间,张储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工程机械操作技能,还通过学校与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合作的实训项目,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
2023年,张储从三一职院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跨越。在本科阶段,张储延续了三一职院培养的务实作风。他白天泡在实验室钻研土木工程核心课程,夜晚梳理理论知识。为弥补学术差距,他主动旁听研究生课程,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逐步在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崭露头角。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职业院校的实践训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本科阶段的学术深耕则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张储的成功并非个例。”他的辅导员肖富强老师指出,“近年来,工程机械学院已有数十名学子通过专升本、考研进入重点高校。”这批学生用行动印证了学校“技能+学历”双轨育人模式的成效——既保持职业教育实操优势,又打通学历提升通道,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从职业院校到双一流高校,正如张储所言:“起点或许不同,但只要心怀热爱、步履不停,终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罗威)
三一学院的真实感受;三一学院知乎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用户评论
抓不住i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三一学子,我只能说这篇文章写的太贴切了!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老师风格,都给我敲在心坎上。希望以后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三一的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对三一学院一直挺好奇的,看完这篇知乎文章感觉好像走进了学校,特别认同作者对于学校食堂和图书馆描述的部分。有机会的话真的想去体验一下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淡の清香
虽然三一学院声誉不错,但我感觉这篇文章有点过于吹捧了,没有提一些可能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寝室环境、课业压力之类的更能体现真实的大学生活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入骨相思
三一学院的师资力量确实很强,很多老师都是权威学者,我个人感受课堂氛围也很浓厚,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过,竞争也比较激烈,得全力以赴才能跟上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消云散
我对文章的评价挺中立的,觉得作者客观地记录了自身的体验,有些地方确实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一点很吸引我。但是我觉得对于学校的不同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没多做介绍,这也很重要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心锁爱
这个知乎文章写的真好,把我带回了三一学院的那段美好的校园生活。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了,但对学校的情感依然浓厚,相信会一直记得这份特别的经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症
我读本科就读于三一学院,对这篇评论有很多认同的地方。比如食堂确实比较有特色,经常能吃到家乡的味道,学习气氛也很好,很多同学都很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不过,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了一些,出行需要稍微麻烦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她的风骚姿势我学不来
看到文章说三一学院的学生很有团队合作精神,我感觉很认同! 印象里每次项目组作业都是由各科系学生组成,我们互相学习协力完成目标,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深厚友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幸好是你
这篇知乎文章让我对三一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介绍学校的一些传统文化和社团活动,让我感到很新鲜和有趣。我觉得学校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觉得三一的师资力量确实突出,很多老师不仅学术水平高,还能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上的互动也很积极,感觉学习起来很轻松愉快。但是文科系的课程设置可以丰富一点,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这篇文章让我对三一学院的好奇心增加了不少,尤其是我对文中提到的图书馆资源和校园环境印象深刻。或许我会加入这个学校的参观团去亲身体验一下究竟真实情况如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我认为这篇知乎文章太过于主观了,作者可能只是分享了他自身的理解,并没有全面呈现三一学院的真实面貌。建议大家多参考一些其他的资料,形成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桥残雪
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三一学院赞誉的声音,但看完这篇知乎文章后还是有些reservations。感觉学校氛围可能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分享不同的视角,让我对三一学院有更清晰的认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厌归人
作者文中提到的"三一小世界"很有意思,确实体现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圈和社团氛围。不过我觉得,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拓展视野,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成长为全面的人才!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很爱吃凉皮
对于三一学院的未来发展,我认为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提供更多针对不同兴趣和特长的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该用户已上天
我觉得三一学院的学生群体选择比较窄,大部分都是来自高考试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同风格背景的混合更容易碰撞出更加精彩的思维火花!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这个知乎文章让我对三一学院的校园文化很有兴趣,感觉应该去体验一下现场气氛!不知道学校里还有哪些有趣的社团活动可以加入呢?感兴趣的话去问问学长学姐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觉得这篇文章把三一学院写得像个“桃花源”一样,太理想化了! 大学生活其实也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希望作者能更真实地呈现一下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