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海归”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群体,他们是就业市场上企业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上万。 五年前,一些“海归”变成了“海外候补”,涌入海外留学的浪潮,让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失去了光环; 如今,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花大量时间寻找满意的工作。 为什么?
我记得钱钟书在《围城》里写过这样的情节。 方鸿渐的未婚妻的岳父帮助他出国留学。 他无法忍受学位制度,一开始并不关心学位。 毕业前,在父母的催促下,他才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他知道死记硬背功课无济于事,于是花了三十美元买了一个博士学位。 来自爱尔兰人克莱顿大学。 学位。 搞笑的是,尽管学位是假的,但回国后,因为是“留学博士”,他依然收到了祝贺,受邀演讲,甚至还收到了三绿大学的聘书。
过去,我们只知道拥有国外文凭的“海归”身上都有着令人敬佩的“光环”。 那个“光环”就像一本护照,让他们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现在,我们发现“海归”可以伪造学历,表演“克莱登大学”喜剧场景。
由于教育科研机构与“海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国外书名的认定难度远远大于国内书名价值的认定难度。 面对大量冠冕堂皇、鱼龙混杂的国外学术职称,国内单一教育研究机构很难掌握足够的信息、清晰地区分国外学术职称的价值。 只有“海归”自己才知道自己头上头衔的分量和价值。 几何学。 在这样的信息格局下,“海归”的道德风险往往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成为教育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信力难以承受的负担。
当被问及为什么送孩子出国时,很多家长的回答无非是“国外教育先进”、“出国留学是趋势,我们不能落后”、“有国外文凭就好”、“至少你能学好外语”、“作业更容易,考大学更容易”等。很多家长把出国留学视为一件“华丽的外衣”,认为这才是体面、有尊严的。孩子们有金子,但能得到什么还很难说。然而,几百万的学费换来了三千块钱的工资,几百万的投资却导致没有就业……“价值”国外文凭”越来越低,“海归”越来越被怀疑是“水货”。
从1847年容闳访美到上世纪末的“创业浪潮”,“海归”对中国的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然而,世纪之交,随着留学产业的兴起,低质量的留学生一度被称为“留学垃圾”。 在国内,吸引留学生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入学条件宽松,导致海归良莠不齐。 虽然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海外学子不少,但一些年轻的“海归”缺乏真才实学和实际工作经验,这大大降低了“海归”的价值。
很多海归的竞争力并不强。 他们出国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是顶尖的。 在国外漂泊了几年,除了英语口语滑落之外,他们更加平庸。 回国之后自然是干不了什么好事。 中国民众也意识到了这一情况,因此对这种三心二意的“海归”不感兴趣。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他们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高要求。 这类海归在国内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往往并不突出。 他们在海外教育进程中勉强能跟上课程,自身能力也无法与国内毕业生相比。 所以他们的工资很低。 甚至被就业市场抛弃也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身边仍然有一些优秀的人不满足于国内的知识。 国内学业完成后,他们出国继续深造。 同时,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有钱人,拿到国内文凭后,觉得自己竞争力不够。 他们可能只是想出国几年,所以出国读外国文凭。 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家里很有钱,但是国内高考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所以就直接出国读国外文凭。 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家庭算不上富裕,成绩也不好。 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拿着外国文凭凑钱出国留学。
凡事必有原因,凡事必有因。 “迷路海归”出现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首先,社会和用人单位不再执着于“海归”的标签; 第二,有些人带着《真经》再也没有回来。 近年来,从国外回国的人数也有所增加。
当然,出国留学一定要考虑其目的。 是顺应潮流,追赶潮流,还是镀金? 出国留学取决于你选择的学校,以及你的综合个人素质。 出国留学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会比国内读书更好,出国留学也不意味着回来就能拿高薪。 海归现在只是附加值,而不是决定性价值,所以留学绝对不能作为光环。
出国留学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就是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心灵,体验异国文化,体验与国内不同的教育模式,从而影响你大脑的思维方式。 他们的眼界和阅历都高于常人。 如果拥有良好的能力和留学经历真的是锦上添花。 很多来自知名大学的留学生还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