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考试
决定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最重要的事情考试是为了明确你的职业规划。 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困难,那么这无疑给你以后的人生道路挖了一个陷阱。 研究生可以同时毕业,但博士生不能。 因此,是否愿意并且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是做决定的首要问题。
攻读博士学位时要做的第一件事考试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你可以只看考试的受欢迎程度或难度。 我在我们学院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博士专业。 考试是社会学。 我出于兴趣改变了专业。 以后我还要从事很多年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社会学是一门令我兴奋的学科。 我一看到社会学书籍,就无法抑制对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学术作为职业”的渴望。 正是这种狂热,让我在北大、清华、人大的社会学博士考试中,跑赢了学过七年以上社会学的人。 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我有激情、有毅力、有信心。
然后再决定学校。 我的建议是,选择学校的底线是我们的学校。 因为选择自己的兴趣无疑是一种享受,但未来就业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学校的品牌是必须关注的因素。
最后联系导师。 请务必注意这一点,因为录取的决定因素不是别人,而是你选择的导师。 首先你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他的知名度,公正性。 其次,你要了解今年老师是否在招收学生,是否有任命候选人的倾向。 我今年报考京校、清校、人民学校,主要原因是申请导师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 我一直想去北京大学。 报考后发现,所选导师在自己学校所教的硕士生,要求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北大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不参加初试,只参加复试,且占用名额。) 好的学校,一个导师只教一个博士生,所以如果当年根本没有名额,参加考试就没有太大意义,除非你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看到北大风险太大,我赶紧报考了清华。 不料,祸不单行。 交完钱后,我发现清华大学的老师已经是清华大学聘任的,根本不招收校外学生。 无奈之下,我把中国人民大学加入了我的申请学校名单中。 全国人民选举的导师是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申请的人很多,风险相当大。 因此,经过分析,虽然我申请了三所学校,但都没有投保。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报考之前先联系自己的导师,表现得更有诚意,把各方面都问清楚。 如果一些品格好的导师已经预先确定了人选,他们会建议你不要申请他的博士学位,这样会减少你浪费金钱和时间的可能性。
2. 准备工作
1. 英语
相信参加过硕士入学考试的同学都知道,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就是英语。 博士考试也不例外。 博士英语考试的难度因学校而异。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立的问题和问题类型。 大多数学校的英语难度与六级差不多,所以只要你的英语基础不是太差,通过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想要取得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难度上看,最难的是社科院和北大; 就题型而言,最变态的是北大。 北大的完形填空不给出选项,你自己填单词即可; 翻译问题既不是汉译英,也不是英译汉,而是英译英,即用英语解释英语。 从分数线来看,大部分学校都在50-60之间。 人大一般把分数定为60分,北师大为55分,清华大学为55分。北大实践是50分,但今年大部分院系都在40分以上(北大今年英语分数很低,而50以上的很少,几乎集中在30-50之间)。 准备申请北大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它的英语,这确实是很难、变态的。 以我的英语为例。 我的四级、六级成绩都在80多分,人民大学博士成绩85.5分。 英语考了,清华博士83。 如果你报考北大,就要根据北大的题型进行专项训练。 不然按照我们平时的答题方式,你是很难通过的。 对于其他学校来说,复习六级英语是没有问题的。
2. 专业
对于专业来说,由于性质不同,如何准备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我在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更通用的测试准备模型。 首先,要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深入理解经典著作。 这是我取得更好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我是多专业考生,但我的广度和深度并不逊色于专业出身的选手。 清华今年的题目非常偏颇。 一科有七道题,大家只有一题答对了。 有些人对其他问题要么知道一点,要么根本不知道。 我的优点恰好是,我知道别人知道一点的事情,但我知道很多别人根本不知道的事情。 因此,我可以利用一些我所知道的核心概念作为“火花”,将自己的弱势优势变成“火花”。 具有燎原之势。 博士考绝对要看实力,尤其是名牌大学。 关键是要破除浮躁,内在培养专业素质。 其次,适当把握机会。 也就是说,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要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摸清各流派的出题风格。 考试前,我认识了北大、清华、人民大学的博士生,了解了各个学校的风格。 比如人大很重视自己的学术派,就是一定要读学校老师的文章,学点东西才能有好成绩; 北京大学非常重视理论和多重比较。 对于一个理论,你必须能够A、B、C。丁迪炎理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清华大学继承了理工科实证研究的传统,特别适用。 问题的风格本质上是一个风向标,可以指出你努力的方向。 第三,如果你实力比较强,可以和导师讨论问题。 这是进步最快的方法,也是让导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在复试中获得更好的“印象分”的方法。
3. 备考心理学
就像考研一样,情绪因素始终伴随着考试。 我只能强调的是坚持和乐观。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应对抑郁症的方法之一——勇敢做“祥林嫂”。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心理上的不愉快吐出来。 我报考的三所学校条件都不好,而且几乎都有自己的考生。 可想而知我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担当了“祥林嫂”这个角色。 当我遇到某人(当然是与我关系密切的人)时,我会谈论一次我的情况以换取对方的“同情”,并借机“挤”别人的安慰和鼓励增加我的信心。 我唠叨的人有我的室友、我的同学、我的导师,还有我在北大、清华、人大的学长们。 我得到的只是鼓励和鼓励。 我们学院的一位朋友说:“小白,你要是考不过,就没人考得上。” 北大的高级研究员对我说的是:“你是我的下一个学生”。 同年级的师妹,这是毫无疑问的!”同志们,听到这句话,是不是很受鼓舞,信心大增呢?反正我就是这么熬过来的。所以,当“祥林嫂”其实还不错:)
参加考试是一场自我竞争。 如果你坚持下去,你就会赢。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次比赛中获胜。 最后,我想向大家传达我的座右铭:
既然活着,就必须好好地活着。
不管怎样,坚持下去也没有什么问题。
播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