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争辩
为准确把握“新课标+双减”背景下中考出题方向,贯彻立德树人核心理念,深入落实学科核心能力,促进为了提高中考备考的质量和效率,近期,在教学研究所的总体指导下,新明教育集团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中考试题讨论活动。
老师们在做真题、研究试卷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试卷分析报告。 结合实际教学实践,谈谈感受,提出困惑,获得启发……这次中考出题调研活动,促使教师紧跟中考出题趋势,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通过反思和回顾,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本周,教研所公众号“明师论辩”栏目将继续推出新明老师的评价心得。 欢迎关注,一起学习交流。
01
2023年安徽中考化学试卷解说
2023年安徽中考化学试题难度与以往相差不大。 今年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中考第一年。 化学试题是本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制定课程标准”。 试题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考生正确的价值观、必要的品格和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 同时,实行“双减”政策,客观检验考生学术水平。 现从稳定性、变化和教学反思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稳定性
1、题型结构稳定
与去年的高中试卷相比,试卷结构保持一致,题型、题量、分值、考试方式基本相同。 分为两部分:12道选择题; 非选择题(含计算题)5道,设3分加分,但总分不超过40分。
2. 局势的创造和稳定
试题情境创设真实、贴近生活。 如第6题制作叶脉书签、第9题口罩中的熔喷布、第13题载人航天工业等。考生有非常明显的熟悉感,旨在通过试题寻找生活中的化学,形成一种化学反应。化学为生命服务的化学概念。
3、依然高度重视识字
试题内容保持相对稳定。 例如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含义与计算、基本实验操作、化学显微图、溶解度曲线、科技短文阅读、工艺流程、科学探究等。试题涵盖知识面较广,重点考察基础知识、化学概念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 变化
1.出题方式略有改变。
自2020年化学试题分值调整为40分以来,非选择题基本考查科技文本阅读、气体制备、工艺流程、实验探索、计算题等。 今年,“必考”的气体制备题被实验题取代,需要解读实验装置,然后回答问题,打破了以往“给分”的模式。
另外,计算题也略有改变。 以往的测试方式是计算4分加原因分析和文字描述1分。 这一次,错误分析成为了不确定的选择,这对考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2.知识点测试
从试题来看,偏重于化学知识的稳步稳步发展,如第3题元素周期表中原子质量的计算,对相对原子质量含义的深入理解; 重点强调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如问题3和用途中镁的性质,问题9:石墨、生石灰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深入了解决定其用途的物质性质,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原子结构图、2Mg的含义以及其他不常见的化学术语,并关注化学。 思想的形成。
3、实验研究比重显着增加。
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中实验探索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如第5题实验方案的设计、第6题10%NaOH溶液的配制、第7题硫酸的性质、创新性的实验第10题的磷燃烧实验、第14题的草酸钙实验、第16题的分解、铁的腐蚀探索等,从多方面、不同角度落实考生科学探究和实践的核心能力。
三、教学反思
1.以教材为基础,透彻理解
化学的学习必须回归课本,考试中的试题也有一定的课本导向。 例如,第11题测试课本中的原图,旨在引导考生理解图画的含义:第16题考察铁腐蚀的条件,(3)该题是课本中的原题。
2.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精神
安徽中考化学分数虽小,但每一个选项、每一道题都渗透着对考生化学能力的考验。 未来化学学习必须打破死记硬背和“机械”答疑的模式,落实到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 在日常课堂上,比如注意教材; 日常教学十分注重实验探究,让考生多动手、多参与。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化学的核心能力扎根。
合肥锦绣中学徐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