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误人子弟的家庭教育畅销书,千万不可盲目照做!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中的谬误思想
文/张宏涛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2004年出版,2010年再版)一书的作者陈炘,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世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际婴儿研究协会成员。头衔很高大上,该书的介绍词是:“因好读有趣又充满启迪而受到众多读者的口碑相传。”
我今天把这本书拉出来,不是要推荐,而是要批驳。我和作者没有任何交往,也素不相识,今天这篇文章,只为公义,非为私怨。
该书是我几年前在一个旧书摊买的,没顾上看。前不久翻出来,特意看了一遍,一看之下,大为惊讶,实在有不吐不快之感。但毕竟是多年前的书了,也许作者改主意了呢?所以我特意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本书还再版了,而看作者的序言,似乎还是在为她这本书沾沾自喜,丝毫没有提及书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书中的基本思想也是没有变化的,也应该还是很畅销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批驳下这本书中的谬误之处,因为这些谬误之处,在中国流传很广,简直是中国家庭教育界的主流。
首先,这本书的主导思想是以父母为本位,而非子女为本位的,这是在逆天而行(自然界和欧美自由主义思想,都是以子女为本位),鲁迅先生在一百年前就沉痛地批判了这种以父母为本位的封建思想,但现在依然在中国占主流。
其次,该书的理论基础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该书所提到的一切办法,都不过是建立在父母永远站在真理的一面,永远高高在上,比孩子更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更知道怎样对孩子好的基础上,无视孩子自身的个性和生理、心理需要。该书是以如何方便父母,如何让父母感觉良好为基础的书。该书提倡的方法也可以叫做驯兽法。
比如在第6页,作者提倡定时给婴儿喂食。如果婴儿饿了,但不到时间表上的时间(时间表是自己参考N多年前的外国专家的表定的),就绝不给婴儿喂奶。如果婴儿晚上不睡,哭,就不理孩子,也就是哭声免疫法。一个妈妈抱怨8个月的婴儿老影响自己睡觉,作者就责怪这个母亲太没有原则,会惯坏孩子,作者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要遵守规则。哪怕只是才几个月的婴儿。
第17页,她要求父母对付子女,要威逼利诱,绝对不能妥协,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应该严厉回击,直到取得胜利,绝不能妥协,即便是在餐桌上。如果孩子挑食,就不给孩子任何食物,直到孩子饿的不行,向你求饶(这种方法只是暂时治标,不但不能治本,还有很大的副作用。如何看待和对待孩子挑食?以后的文章中,我会专门论说)。
第29页,她教父母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法来对付孩子,认为用强化的方法可以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并警告父母:第一你必须坚持,不能觉得孩子哭就心软,如果你没坚持住,你就输了(作者把输赢看得非常重,在很多章节都不断强调输赢,仿佛认为父母输了,天就塌了);第二,要求父母反复跟孩子讲道理,不论孩子多小或者在什么情绪中(在接纳孩子的情绪前,在孩子的情绪没有稳定下来前,讲任何道理都是无异于念紧箍咒,只会让孩子厌烦。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在《孩子任性为哪般》中讲过,大家可以点击查看。)
第31页,她举了几个用强化法让孩子不再哭闹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个人稍微有一点点同理心,就应该能看明白,孩子的行为只是暂时被压抑了,但内心反而是受了很大的伤害。不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点恰恰就是只关注行为本身,不关注个体的心理,并且认为人的心理是不需要关注的,就像训练动物一样,只要给予什么样的刺激,并不断强化,对方就会给出什么样的反应。这种无视孩子尊严的驯兽法,你确定适合你的孩子吗?心理咨询师教材中的案例里,大多数心理出问题的人,都是因为童年的阴影,而童年阴影最普遍的就是心灵被父母忽略或压抑。
第84页,她举出能够做出延迟满足的孩子,未来更有成就的例子,来忽悠父母们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要父母和孩子的欲求做对:你要,我偏不给;你现在要,我偏晚点给;你不要,我偏给,你还必须接受……她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出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觉得是相反的。只有能够经常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才能在意外出现时,更容易接受延迟满足,因为他知道父母爱他,一定会给他。而那些很少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反而更加不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们会认为不能立刻抓到手的东西,也许根本就不是自己的。
作者还指出大多数孩子都会欲求过分,举例说,孩子刚吃一个冰激凌,就又想吃第二个,她认为这个是欲求过分,必须禁止。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永远都会在吃完一个冰激凌后想吃第二个。如果不认为这是欲求过度,给孩子买第二个冰激凌,同时告诉孩子,冰激凌你拿着,想吃就吃,不想吃让妈妈帮你拿。孩子几次之后,就不会再要第二个了,因为妈妈给了他安全感,而不是匮乏感。他不再担心会缺乏冰激凌(关于如何对待孩子不断提出买零食买玩具的要求,将来我会专文讲述)。
第105页,她认为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害怕某事败露受惩罚,她给父母开的药方是,找出孩子害怕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加倍惩罚。比如孩子没有达到父母要求的分数,本来要罚站一个小时,那么,如果孩子因此撒谎或者涂改分数,就罚站他三个小时。或者本来禁止他一天不许看电视,改成三天不许看电视,总之,要父母不断向孩子强调,如果撒谎就加倍惩罚,她认为这样能够让孩子不再撒谎。她认为撒谎会影响孩子长大走上犯罪的道路。
她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撒谎手段更为高明,而不会让孩子学会诚信(如何对待撒谎,这个以后我会专门写篇文章)。
第117页,她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要父母避免让孩子“依恋”,所以举出了臭名昭著的洛克菲勒骗孩子的故事,说的是洛克菲勒看到4岁的儿子伸开双手向自己兴冲冲地扑过来,就往旁一闪,孩子扑了个空,摔倒,哇哇大哭起来,洛克菲勒严肃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开始去学会自立吧!”
另一个流传更广,也更变态的版本是这样的:
有一天,老洛克菲勒把幼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从桌子上跳下去。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此时,爸爸却躲开了,孩子很重地摔到了地上,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这时,老洛克菲勒严肃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你要记住,有时候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从现在开始学会自立吧!”
我想说,洛克菲勒没这么脑残吧?《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这本书我是看过的,全书50多次提到诚实、忠诚,洛克菲勒是很看重诚信的,并认为自己靠诚信打动了所有银行家。所以我怀疑这个故事是某些脑残的人自己杜撰的,妄想用这样的故事培养孩子所谓的自立,其实培养出来的只是冷漠和没有安全感的人。如果一个幼儿,连亲生父亲都不能相信,只能相信自己,他该多寂寞,多孤单,多寒冷?他还能睡一个安稳觉吗?还能吃一顿安心饭吗?他还会认为有人爱自己吗?他还会爱别人吗?可这样丧心病狂的故事却在中国广为流传,还在一个留美心理学博士的育儿书中作为正面例子加以推崇,真是悲哀!
整本书槽点太多,懒得再写了。总而言之,这种无视未成年人尊严的书,所提倡的各种手段,都是建立在威逼利诱上,和爱与自由、尊重与平等的价值观是严重相违背的,也是不可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的。当然,该书不是一无是处,但夸奖的人太多,批判的人还没有,我就做这个专门指出谬误的人吧、
希望大家在看家庭教育类的书时,要记得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哪怕是一个身份标签很高大上的人。那么,好的家庭教育类的书和坏的家庭教育类的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的很好:“如果你读了这本书,觉得孩子一团糟,不教育不行,这就是坏书,可以直接扔掉了。如果读了这本书,意识到自己很多地方做的不好,需要反省,需要改进,恭喜你,你读了一本好书。”
作者:张宏涛,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作协会员(《读者》等大刊的签约作者),太极作文创始人。致力于家庭教育,希望帮助有自省能力的家长意识到,儿童在宽松愉快、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的茁壮成长!致力于太极作文辅导课程的开发和传播,帮助青少年提升智商、情商、逆商。
个人微信:lyzhht 公共号:hnzhht
父母以爱之名行PUA之实,复原力培养迫在眉睫
即便是孩子,也会面临着许多生活中的逆境 :
·挫折失败、人际冲突;
· 因意外变故、灾难导致的家庭破碎、贫病交加;
· 遭受家暴、校园欺凌等
此时,孩子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彷徨无助的感觉交织,他们会感到焦虑恐惧或愤怒失控,继而开始失落,而失落会一直牵着孩子的情绪往下走,直至落入深渊。
所以“心理韧性”、“抗压力”、“逆商”等概念,逐渐成为家长关注的教育热点。
而这些概念在心理学上其实师出同门,即复原力。
所谓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把不幸化为成长资源,接受并战胜现实压力。
因此,若能培养孩子的复原力以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将会大幅降低情绪困扰,还能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帮助孩子清晰自我概念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陈忻,在其《整体养育》中花了大幅篇章谈及复原力。
她认为,复原力是面对压力时,个体能在压力面前“积极适应”,正常生活,并拥有逆境中寻找新资源,发展出新技能的能力。
但她观察到,很多父母并没有引导孩子“积极适应”去提升复原力。甚至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不自知的PUA行为。
所谓“PUA”,就是以爱之名,对孩子冷嘲热讽、质疑打压、常常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这就导致孩子对自我的认知被父母的权力压制,他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感受是什么?
久而久之,目标和内驱力也随之丧失了,也就无从谈起复原力了。
她曾在班级中做过一个访谈,关于“家长能不能打孩子”。
有些孩子认为,家长不能打孩子。理由是打人就是不对的。大人应该爱护小孩等。
而另一些则认为,家长可以打孩子。理由是我惹妈妈生气了,所以她才打我;我做得不好,她才打我;她是为了我好才打我等。
当他们把理由说完后,已然自动分成了两派。
有意思的是,认为“家长可以打孩子”的那组孩子,在听了另一组孩子的种种理由后,动摇了,开始改变了看法。
所以她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进行这样的思考,使孩子能够觉醒,而不是接受错误逻辑去“消极适应”。
所以,想要培养复原力,要有意识地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才能避免“消极适应”。
启发孩子建立
“逆境中,你可以改变未来”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一套情绪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即 :
其中 ABC分别代表:A-Activating event-促动、触发事件或经验;B-Belief-信念、想法或看法;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情绪反应、情绪结果或行为效果。
可简单归纳为:A + B = C(A=事件,B=对事件的解释,C=由解释产生的情绪和行为)
其中变量是B,如果孩子的解释B是乐观的,那么C大概率是积极的;反之,如果孩子的解释B,那么这种解释会引发他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孩子太过内向,不敢和小伙伴玩耍,其实并不是害怕交往这项行为,而是受到了自身想法的影响。
可能是之前妈妈凶他:“你要好好表现,不要丢人!”类似的话。
孩子就有了心理压力,会害怕做不好,也就更加胆怯。
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经常传递一些正面、乐观的积极解释,引导孩子处理困难情境的时候尽量往好处想,当孩子认为天下无难事的时候,就拥有了前进的勇气。
帮助孩子
建构复原力的日常教导
· 照顾自己,管理情绪
教导孩子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写日记、冥想、运动、或参与社团活动,可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此外,让孩子了解,逃避压力无法解决问题,先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往往就能发现问题所在;而愈能管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则愈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 结交朋友,建立友谊
教导孩子如何结交朋友,包括帮助他人、同理心培养等,有助于孩子和家人、朋友或陌生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孩子处于逆境的时候,那些关心孩子和愿意倾听孩子的人,都可以提供支持与协助,帮助孩子走向复原之路。
· 接受变化,不怕重来
教导孩子学习并拥抱变化,尤其是接受无法挽回的改变,改变是生活的本质,即便很有可能会使平静的生活搅的面目全非。
然而它不一定是坏事,改变可以带来契机。它能够使孩子调整生活的脚步与重新规划人生的目标,而在新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适应。
写在最后
英国首相邱吉尔相信:“乐观的人在每个困难里看到了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到了困难。”
成为一个有复原力的人,帮助孩子成为有复原力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每时每刻替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障碍,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复原力的人,让他们自己拥有应对逆境的能力和勇气。
Prepare the child for the road, not prepare the road for the child。
用户评论
挽手余生ら
厉害啊!想明年去康大读研的心理学专业,这篇文章真是太对我用了。我正在准备GRE考试和课程安排,还有两年的时间好好备战。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录取标准我也要仔细看看,争取早点了解清楚我的目标方向!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这位博士讲得真棒,特别是提到研究经验的重要性。我想申请康大心理研究专业,现在也在努力找机会参与科研项目。不过研究生里的竞争一定很激烈吧?希望能顺利过审核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身影
这个帖子太有用了!我也是想申请康大心理学专业的,一直想知道他们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文章里提到的GPA、GRE成绩、推荐信都很重要,看来我要好好努力提高才行。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年华
我也对康大心理学博士项目很有兴趣,但感觉这个博士阶段的学术氛围会不会太厚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很 enlightening! 我一直在考虑研究生申请,现在终于更加明确了目标。康大心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很有深度,希望有机会去学习!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我刚从康大心理学毕业,想说一下:GPA只是一个指标,实际面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你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潜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悸╰つ
讲得真清楚,感谢博士分享经验! 我感觉康大的心理学学科氛围很浓厚,而且教学资源非常丰富. 为了申请这个专业,我会加倍努力学习 GRE 考试的技巧,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去康大求学哦!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虽然文章内容很详细,但还是有一些不足。比如没有提到关于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的具体信息,这对于有意申请的学生来说很有帮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Edinburgh°南空
我觉得康大的招生标准其实并不算苛刻,只要GPA 符合要求,GRE成绩也能达到学校的平均水平,再加上一份优秀的推荐信,成功率还是挺高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想问一下博士老师,关于康大心理专业的毕业研究项目,导师对生的要求有多少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呆檬
申请康大的心理学专业听起来非常吸引人!但是感觉竞争压力很大吧…. 我应该加强哪些重点准备才能提高我的录取率?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晨与橙与城
这篇文章读得很充实,给我很多规划方向的提示。我计划明年申请康大,我会把文章分享给身边也有心向往心理学研究的朋友们!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这个学校的心理学排名一直都很高,但我感觉申请难度很大啊!需要多关注各个方面才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这篇文章的写作很棒,很专业地介绍了康涅狄格大学的相关信息。 期待看到更多深度文章分析!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感谢博士老师分享申请经验,希望我能像你一样顺利获得康大录取通知书!我需要多积累一些科研经验和学术成果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感觉康大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偏向哪个领域比较集中呢?有没有什么专业的研究优势?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堕落爱人!
除了GPA成绩和GRE考试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技巧可以提高申请成功率呢?比如参加竞赛、写论文等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