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跨省异地办学的步伐戛然而止!
3月16日,甘肃省教育厅表示,到教育部沟通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学院建设事宜时,得到明确反馈“不支持也不支持”。鼓励建立异地校园”; 3月7日,西南交通大学召开党委第191次常务(扩大)会议,批准撤销深圳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并正式宣布取消异地研究生院。学校机构。
截图自西南交通大学官网
学校真的要跨省异地办吗?
严格管控:清理异地办学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的意见》,明确规定“严格控制高等学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办学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格控制部委属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设立跨省办学异地不需审批东部地区的校区。” 并提出逐步清理规范现有高等学校校外校区、严格掌握“学院”更名为“大学”条件等多项要求。
截图自《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的意见》
政策出台后,河北、吉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发文明确表示将严格控制异地办学。 新申请学校不得跨省异地校区。 对现有高等学校校外校园,要保持稳定有序。 原则将逐步明确和规范。
2021年10月,广东海洋大学发布公告,鉴于国家和广东省对异地办学政策的调整,经学校研究,决定撤销广州海洋大学建设领导小组。 (南沙)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当月,位于四川南充的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也搁置了迁往自贡的计划。
2022年1月23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学校全面推进校名清理规范》,其中提到:学校实施现有地方科研机构减量提质增效计划,为当地研究机构启动了专项项目。 在认定工作中,全面排查使用校名但未纳入管理序列的异地科研机构,清理功能定位不明确、质量效益低下的异地科研机构。
一场清理规范异地办学的行动正在悄然逐步展开。
“平衡”的愿景,“不平衡”的现实
那么,异地学校是如何衰落的呢?
起源:促进双方平衡共赢
异地办学政策的初衷是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建设,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早在1983年,国务院就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复的《关于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刻不容缓。 要在发展中逐步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的比例关系,充分发挥现有作用。 它具有高等教育机构帮助其他教育基础薄弱城市办学的潜力。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到要允许高等学校进一步扩大招生、专业设置等自主权。等,并开展异地合作办学。
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多所知名大学开始大力推进校外教育。 一些高等教育薄弱的地方政府也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知名高等院校落户。
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高水平教育资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优质大学资源吸引年轻人,提高当地科技创新水平,进而为当地发展增添活力。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获得当地的物质支持。 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为高校科研提供土地、资金等各种优惠条件,从而使高校改善办学客观条件。 这对当地经济和一些大学来说本应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停止:资源失衡、人才流失
然而,现实并不令人满意。 以“平衡”为愿景实施的政策,在实践中却造成了“不平衡”的现实。
首先,学校主体与异地办学机构之间存在“失衡”。
俗话说“橘生淮北成橘”。 虽然来自同一所学校,但主校区与异地校区的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硬件条件甚至校园文化都存在显着差异。 主校区往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科研实力雄厚,已形成自己的气质和气质; 而偏远校园科研教学基础薄弱,平台和资源相对缺乏,科研成果难以取得突破。 这很容易造成主校区与异地校区的定位不同,导致主校区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激励措施难以在异地校区落地,内部治理难以保障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低下,教学、科研、校园文化资源难以有效共享。
尤其是师资短缺,堪称边远地区办学的“硬伤”。 大学的“大”也称为“大师”。 以人才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核心。 一所大学的师资水平不仅是学校科研和教学实力的体现,其健全、稳定的科研梯队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前提。 当主校派教师到异地校区时,不仅稀释了主校的办学资源,而且使教师往返于主校区和异地校区之间。 这使得大多数异地办学机构长期缺乏稳定的科研队伍,也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科研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储备和团队后备力量相对不足,科研梯队不够健全。
其次,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存在“不平衡”。
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至少有53所“双一流”大学加入到外地办学行列,共设立机构166个,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虽然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且多分布在各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
办学“东南飞”进一步拉大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 “经济发达的地方”和“名校”往往能产生充分的化学反应,对看重学校地理位置的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但主校区位于东北和西部地区,将加剧人才流失,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再次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
正因为如此,2016年以后,教育部逐步收紧了高校校外教育政策。 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审慎决策新校区建设。 原则上不支持和鼓励跨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 校园; 此后,《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申请设置本科院校的,不得存在跨市办学的问题。
2021年5月,《关于加强一般高校研究生异地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只能设立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等负责研究生教育组织管理的机构。按照学校注册办学地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停止设立新的异地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及其他类似机构。
这也意味着,深圳、苏州、青岛等大学异地教育热门的地方未来可能会变得更加自力更生。
“帮助”不如“专注”
如今,外地办学步伐逐渐放缓,这些名校少的地方的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
教育部在回应深圳、河南等地高等教育发展建议时指出,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整体水平。地方大学实力雄厚。
换句话说,“他山之石”还在,只是作为一种合作、取长补短的好办法。 只有强化内涵、发展特色,才能真正写出办学篇章。 各地确实更加注重现有地方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合理控制增量、优化调整存量,高质量、有特色的大学才能脱颖而出。
例如,在《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中,广东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独立学院转制; 加强资源配置,合理控制高校增加,创办质量高、特色强、规模适度的普通本科专业。 学院和大学; 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支持优质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又如,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推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安徽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强化特色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加强高校一流本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农业、新医学、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急需人才; 建设一批现代工业学院和专业学院。
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将使学校与当地的融合更加紧密,让大学真正融入当地,真正打造自己特色的学科优势,培养适应当地需求的人才。社会经济发展。 相信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为地方的崛起和发展贡献大学智慧和人才。
[1] 卢才臣,廖霞. 我国“双一流”建设大学扩张模式及区域趋势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20(12):34-40.DOI:10.16298/ki.1004-3667.2020.12.07.
[2] 龚美琳,杨杰.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异地校区科研建设问题及对策——以某大学珠海校区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12): 91- 96.
[3]刘浩. 高校设立异地校区的理性分析——基于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 当代经济,2020(05):126-128。
[4]西南交通大学:校党委召开第191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
[5]高校异地校区没了! 这些省市人心惶惶!
[6]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要点
[7]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8]对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5440号建议的答复
[9]对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5221号建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