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杰:《伤寒杂病论》临床教学相关的体会

1、熟读经典,启迪直觉思维

中医教育必须从经典开始。 熟记经典条文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一开始你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是以后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慢慢探索。 当然,你会不断地阅读并不断获得新的见解。 这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 在《伤寒杂病论》中尤为重要,对于医生个人临床直觉和灵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当时的行医生涯都是义诊,不收任何钱,也不收取任何福利。 另外,疗效也不错,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 因此,我接待的病人越来越多,逐渐出名了。

当时我有一个朋友,他的情人婚后变得狂躁。 他殴打、辱骂亲戚、投掷物品、砸毁工具。 他曾住进精神病院,服用大量镇静药物。 有一段时间,他精神抑郁,经常睡得过多。 后来朋友觉得这种情况还要继续下去。 整个人都毁了,他被迫停止服药,很快症状又开始复发,甚至比之前还要严重。 虽然是朋友,但他总觉得我太年轻,希望我能向我们学校的教授推荐治疗方法。 当时我在外地,就托南京的同学给他找了个老师。 当时我看了一个理气化痰的方子。 温胆汤加减,效果不显着。

后来朋友觉得自己也无能为力。 他要我治死马当活医。 我希望我能尝试一下。 仲景的理论我读得很好。 病人的症状是精神狂躁,并伴有全身嗜睡,这与《伤寒论》第一百零七条很相似:“胸满,小便不利,谵语,体重沉重,不能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主治。”于是我加减了这个方子,加了赭石和琥珀粉。病情缓解了,半个月后,病情得到控制,连续服用一个多月后,基本痊愈,现在已经和正常人一样了。

但读经典不可太死板。 以《伤寒论》研究为例,读书人应该以不断变化的心志温习六经,以变化的视角观察疾病的发展。 教育者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变化,从小抓起,放眼大局,抓住主症,剖析病机,直击致病因素,一击溃败。

2、举一反三,原理、方法、处方并重。

仲景方剂的应用也十分灵活。 教育者要教学生如何组方,即强调遵方而不僵化,用药而不巩固。 有时,虽然临床证候并不完全按照医生原来的处方,但仍然会引起伤寒。 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例如,在采用辛苦治疗鼻漏的方法治疗丘疹综合征时,有时可以用左金丸代替半夏泻心汤。 药力愈小愈效,相应盛衰。 又如对桂枝汤治疗“鼻涕”的认识。 治疗邪气所致的肺气虚,关键在于疏通肺气。 除使用桂枝汤外,还可以灵活运用苍耳子、辛夷、细辛等宣肺通窍之品。 这也是仲景本质方法的体现,对于当前一些学者片面追求“定方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临床教学中,除重视方药的学习外,还应重视仲景理论的教学。 例如,《伤寒论》中对少阳病弦细脉的认识,弦细脉是少阳病的主脉,但并非唯一。 临床上一些阴血不足的患者也会出现这种脉象,常常被很多医生误诊。 我们在临床证候教学中也遇到这种情况。

一位女患者身体不适,少阳基功能较差前来就诊。 按照大体思路,应该给她服用柴胡浸膏,以缓解主机功能。 然而,后来有患者抱怨说,她之前月经一直正常,从来没有痛经。 服药后,不但月经量少,而且痛经严重。 仔细想来,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所谓的柴胡抢肝阴的问题。 此类患者因血虚而脉弦细。 虽然少阳枢机不利,但在服用柴胡制剂时也会出现问题。 小心,否则可能会损害肝脏和血液。 《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治病的王医生,在她身体不适时,用鳖血拌炒柴胡来治疗。 这就是滋补肝血防治肝阴虚的真实写照。 。

因此,今后遇到此类患者,尤其是伴有弦细的患者时,也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慎重对待。 经前期用柴胡时,常以艾草代替,或可效仿王太乙的方法,加之。 补肝养血的产品,如龟甲、白芍等,可以防患于未然。

3.了解临床重视灵活运用经典

当然,经典并不意味着背文章。 不懂就不行,也不会误解。 例如,根据中医经典理论,肺主皮毛。 当孩子出现荨麻疹时,大多数医生都会采用清肺疗法来治疗,因为中医常强调“疹宜透彻”。 然而,这个孩子阴虚火盛,伴有腑脏气滞。 因此治疗以滋阴泻火、解腑毒为主。 疗效迅速,尤其是腑气畅通后,诸症消失,说明临床治疗该病应灵活、辨证。 ,不要死板。

马博士的团体计划示例

“相信书比没有书要好。” 经学必须重于临床,否则难以入门。

4、夺回推广经典床边教学的阵地

随着现代医学的介入,经典学科的床边教学逐渐减少,中医门诊病例范围也相对狭窄。 就连中医医院的病房也以西医为主。 中医教育基础与临床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分离,这显然不能完全还原中医经典教学的全貌,所以我们提出了经典床边教学的理念,并在我们带领的班级进行了尝试性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伤寒后可以去病房。发烧当然,甚至去急诊室,学习纯中医思维。

这对于中医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他们可以在这个临床环境中培养纯粹的中医思维,比如如何处理“心悸脉结”,什么是阴阳亏损,什么是阳虚外溢等。 所有学生都可以这样做。 一目了然; 此外,临床教学除了直接进行病区教学外,还可以将门诊遇到的诊疗思路合理移植到病房,运用到病房的实践过程中。 下面这个案例是一位中医减肥专家传授的抗癌好方。 实践。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普及,我们诊所经常会遇到想要减肥的患者。 众所周知,肥胖者痰湿,肥胖者脏腑郁滞。 因此,常常采用化痰利湿、疏通脏腑等治疗思路,有时甚至采用温阳散湿的方法,正所谓“光去则阴霾散”。 ”。 但患者反映,服药后,体重不但没有减轻,反而食欲大增,体重增加。 这让我非常尴尬。

但我仔细思考后发现,这类疗法虽然没有明显的减肥效果,但其开胃增重的作用却可以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 这样,他们的胃气就能保存下来,体重就会增加,就会有自己的元气。 因此,根据此类治疗,相关思路:对住院癌症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果然,大多数人的胃口都很旺盛。 即使在放疗、化疗阶段,很多人也没有食欲。 这显着减少了此类治疗的不良反应。 有些肺癌患者甚至要求减肥。 据说服中医说,从那以后我的体重就一直在增加,生怕我的血脂过高,这实在是太奇怪了。

经过门诊和病房转换的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这种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甚至可以触类旁通地运用到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治中。

5. 独立处方强化学生临床经验

高等院校设立中医药教育以来,批量培养模式可以大大增加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缩短培养周期。 然而,与古代传统的师传授模式不同,当代中医学生接触临床症状的时间较晚,实践机会较少。 更不用说独立处方,导致大多缺乏临床经验。 尽管当前中医药院校正在贯彻“早期临床、多次临床、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加大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经典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诟病。 。 下面结合我行医的经历来说明尽早独立处方对于中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本科大三基础课程学完后,大部分基础课程已经学完了。 但总觉得纸上学的东西很浅薄,总是渴望临床实践。 但由于我家现行《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大三时没有这样的事情。 他没有行医资格,所以行医有一定的困难。 恰巧那一年学校要求学生暑假回家后进行社会实践,所以我选择在当地的一家小医院进行。 有些患者是因为周围人的转介来找我治疗的。 我的中医临床生涯正式开始了。

这些当地的医生也和我很熟悉,知道我能背诵古医书,对中医有一定的想法,所以基本上都是给我开药方。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发现处方中有些药品不符合药典规定。 服药的时候我给大家指出一下,我曾经用中医治疗过一个寒热混合证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 其证候特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狐病相似,故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 甘草用量增加至24g。 当时处方医生说,这种药的常用剂量为3至9克,平均6克。 为什么我开了这么多甘草? 这是错的吗? 我就按照仲景的意思给他解释。 调配药物一般只需常规剂量,但当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时,应加大用量。 这是君王和大臣的统治。 后来经我劝说,他给我换了药方,但只开了三剂。 三天后,患者康复并出现溃疡。 他的进步很大。 用此方几个月后,病情得到控制。 从那时起,他们基本上就改用我的处方了。

当然,开药时有时也会有不懂的地方,常常需要临床老师的提醒和教育。 这些都是临床诊断的宝贵财富,为我今后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说,早期临床实践对于中医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纵观中医历史,无不有过早起症状的实践经验。 例如,叶天士14岁开始行医,先后拜访了17位老师。 这确实是终身学习的典范。 基于这一经验,我们可以反思我们当代的中医教育。 ,确实值得深思。

结论

《伤寒杂病论》自诞生以来,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经验。 临床实践也是入门的重点。 本文根据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来探讨其相关的教学方法,以求对这门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确实是一家之言。 希望学者们多提意见,让百家争鸣。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