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自杀 中国教育巅峰上的“缺钙”为何如此“弱不禁风”

2006年5月18日 10:35 河南新闻联播-大河新闻

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从八楼窗户跳下,当场死亡。 据她的朋友介绍,这位女医生一度因压力过大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她班上的一位博士生表示,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入学当年,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学会。 科学院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现代快报》5月17日)

医生学术实力雄厚,但接二连三的医生自杀事件折射出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

的“佝偻病”。 去年4月以来,媒体报道的博士自杀案件已涉及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 这些学校几乎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 而博士学位是中国教育的顶峰。 都说险峰风景无限,但为何如此“弱小无助”? 除了个人暂时的心理脆弱和极端偏激之外,中国教育中的“缺钙”是他学业不断飙升但精神上却无法站立的主要原因。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学习,中国教育选拔学生的法宝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 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生意义、社会责任、珍惜生命等人生最基本的东西,在考试和成绩面前都变得边缘化甚至多余。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自杀已成为中国第五大死因。 如今,自杀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杀的原因包括社会、家庭和心理因素。 但解决自杀问题,教育部门必须走在前列,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只有废除应试教育制度,实施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学生才会变得坚强”。

我衷心希望大学和其他教育部门不再只看考试成绩,不再只讲学生发表了多少篇论文,通过了多少级英语水平,而要真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个学生的健康和全面成长,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卢高峰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