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针对网传考生吴某某拍摄高考数学试题并上传至小圆查题APP一事,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通报称,考生吴某某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卷,监考人员在入口安检和监考过程中存在疏忽行为;已暂停该监考人员监考资格,对失职人员将作进一步处理;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违规考生将被取消本次考试资格。(相关报道见A7页)
相关部门对此事处理严肃、高效,这种严肃、高效的处理,不仅是对其他居心不良的考生的及时提醒,更是对其他高考监考人员的警示,希望其他考生能够汲取教训,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也期望所有监考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捍卫高考纪律和公正。
令人不解的是,每年高考前,相关部门都在强调考场纪律,如严禁携带各种通讯工具,如手机等无线接收发射设备。今年高考前,教育部官网再次表示将积极开展打击考试作弊专项行动。尽管如此,仍有考生无视考场纪律,拍摄数学题并上传至APP。
高考系统之所以有安检、考场监考,就是为了防止作弊。教育部官网也显示,各地将积极采取各种检测手段,杜绝各类作弊工具进入考场。河北沧州一名女考生在安检时因佩戴金属牙套而无法进入考场,引发警报,可见检测手段的“威力”。令人费解的是,涉事考场的安检并未发现考生携带手机进入考场。
同时,考场内监考老师也没有注意到吴某某拿出手机操作,这说明从安检到考场,两个本该严把关的环节却失灵了。监考老师显然不是稻草人,而是高考纪律的守护者。是相关监考老师疏忽大意,还是另有隐情?希望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给关心高考的公众一个交代。
如果不是APP工作人员发现并截图举报,吴某的作弊行为还有可能存在吗?吴某拍下数学题上传至上述APP后,是否自动搜索出试题答案,还是有人帮他作弊?只有充分了解这种作弊手段的逻辑和真相,才能一举将责任人全部抓获,希望杜绝类似作弊手段再次出现。
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高考纪律,各地也加强了高考检测手段,但依然未能杜绝考生作弊。地方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高考监考的全流程,从高考检测设备到考生纪律教育,从监考人员的工作培训到考务人员的监管。只有把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吴考生的这种无视考试纪律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法行为处理办法》,在考场外发送、传播考试信息的,视情节轻重,可给予暂停参加考试1年至3年不等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给予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年至3年不等的处罚。
此外,吴某的作弊行为是“一个人的战斗”吗?如果有人配合作弊、组织作弊,则涉嫌违反刑法。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关后续处理事宜,应尽快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