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

1.本卷共4题。每题0分,共14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哥伦比亚已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阅读图片,完成问题1 至3。

1 (4分)每年情人节(2月14日),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大部分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这一时期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的天然优势是()

A. 地势较平坦B. 雨量充沛C. 气温较高D. 土壤肥沃

2013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

2 (4 分) 哥伦比亚应使用()将鲜切玫瑰运输到美国。

A. 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运

3 (4分)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切花市场的优势是()

A. 运输成本低B.热量足够C. 科技含量高D. 品种齐全

2013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

图为北纬45附近地区的遥感图像。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野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大海约180公里。阅读图片。完成问题4 至6。

4.(4分)导致图中区域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大气环流B. 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

5.(4分)该区域位于()

2013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

A.欧亚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欧亚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 北美洲环太平洋地区

6 (4分)本区山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B. 常绿硬叶林C. 针阔叶混交林D. 草原

该图显示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个城市的年平均人口变化率。该市目前人口约1300万。相应地完成问题7-8。

7.(4分)与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 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D. 净移民减少

8.(4分)城市所在国家可能是()

A. 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

图为14日6时我国某地区气压格局。 L为低压。图中的天气系统正在以200公里/天的速度向东移动。阅读图片并完成9-11题

9 (4分)图中,14日6时至9时A地点风向为()

A. 东风B. 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10.(4分)气象部门发布大雨预报。 A区暴雨时间约为()

A. 14 日14:00 B 14日19:00 C. 15日4:00 D. 15日11:00

11 (4分)该地区和图中的气压模式出现的月份可能是()

A. 华北平原,3 月和4 月B. 四川盆地,1 月和2 月

C黄土高原,10 月和11 月D. 东南丘陵,4 月和5 月

2.必答题

1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住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课外“寻找最佳避寒所”的研究中发现,素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为13.6(昆明为7.7C,成都为5.5C)。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暖城”。图a为我国西南部攀枝花的位置,图b为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偏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天气特征。

(3)肖明建议将攀枝花建设成为“避寒城市”,吸引人们冬季来这里度假。肖亮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了疑问。尽力为小亮的怀疑提供证据。

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是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的肉食性鱼类。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湖中的尼罗河鲈鱼被捕获、加工后大部分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味佳肴。图为维多利亚湖及其周边水系位置。

(1)分析阻止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鱼快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和渔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3. 选题:旅游地理

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宣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吸引着游客。图为三沙市地理位置。

阐述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当前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自然灾害与预防

15

分析图中居民区易发生洪涝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对策。

环境保护

16 【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材料并完成以下要求。

某公司在A地(如图)开采锰矿,并建设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使用硫酸和铅;附近的山坡上建有尾矿渣库。

分析尾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013年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及试题分析

1.本卷共4题。每题0分,共14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哥伦比亚已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阅读图片,完成问题1 至3。

1 (4分)每年情人节(2月14日),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大部分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这一时期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的天然优势是()

A. 地势较平坦B. 雨量充沛C. 气温较高D. 土壤肥沃

【分析】了解美国和哥伦比亚的气候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影响园艺产业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解答】解决方案:根据哥伦比亚和美国的农业地点对比,2月14日是美国的冬春季节,美国大陆气温较低。但哥伦比亚地处低纬度,气温较高,这成为其突出的优势。

故选:C。

【点评】本题考验农业区位的相关知识,要求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 (4 分) 哥伦比亚应使用()将鲜切玫瑰运输到美国。

A. 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运

【解析】以图文形式考察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并能够灵活运用。

【答案】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和美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一片海洋。距离较远,陆路交通不便。 A 和B 被排除。 “鲜切花”强调“新鲜”,时效性强,而海运虽然运费低,但速度较慢,不含D。空运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适合鲜切花的运输。急需且时间紧迫的材料。

故选:C。

【点评】考察考生获取和解释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演示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 (4分)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切花市场的优势是()

A. 运输成本低B.热量足够C. 科技含量高D. 品种齐全

【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交通等)。

【答】解:墨西哥和哥伦比亚都位于热带地区,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鲜切花生产的技术因素和自然条件非常相似。不过墨西哥离美国更近,运输成本会更低。

故选择:A.

【点评】本题考察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正确阅读图片并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图为北纬45附近地区的遥感图像。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野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大海约180公里。阅读图片。完成问题4 至6。

4.(4分)导致图中区域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大气环流B. 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包括:大气环流、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地形、洋流等。根据问题中的“45N”和“深色部分被植被覆盖,浅色部分为高原沙漠”信息可以看出,图中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多,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少,体现了东西部的差异;这个地方应该位于中纬度大陆的西海岸,受盛行西风和沿海暖流的影响。但图像中却有南北走向的“高山”,而且“距海岸约180公里”,说明我们离大海很近,来自海洋的水蒸气受到了沿海山脉的影响。由于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降雨,而东部地区为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

【答】解:图中所示区域位于北纬45,西风带,靠近大海(180km)。西侧受地形抬升,各种地形降雨,降水较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体背风坡,降水多为高原沙漠,因此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故选:B.

【点评】本题以遥感地图为背景,考察区域定位以及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关键是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推理。

5.(4分)该区域位于()

A.欧亚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欧亚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 北美洲环太平洋地区

【分析】本题提供的图像是遥感获得的地面图像。主要需要根据提取的图像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判断区域,例如山脉的位置、植被类型的分布等。

【答案】解答:该图是北纬45附近的图像。从图像上可以看出,西部是山脉,东部是高原沙漠。可以判断,这是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图像。

故选:D。

【点评】考察地理信息技术问题以及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与规划等,包括:军事侦察、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

6 (4分)本区山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B. 常绿硬叶林C. 针阔叶混交林D. 草原

【分析】本图考察了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常绿阔叶林是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植被,常绿硬叶林是对应地中海气候的植被。但该区域为北纬45,不可能存在这两种植被,因此A、B项不正确;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中高纬度地区。图中所示区域为北纬45,为山区,因此为针阔叶混交林。 C项正确;草原一般植被对应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图中所示区域距离大海约180公里。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不可能是草原。 D项错误;

【答案】解:A.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该区域为北纬45。不可能有这样的植被,所以不符合题意;

B常绿硬叶林是与地中海气候相对应的植被。该区域为北纬45。不可能有这样的植被,所以不符合题意;

C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中高纬度地区。图中所示区域为北纬45,为山区,因此为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一般是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图中所示区域距离大海约180公里。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隆起影响,降水较多。因此,不可能是草原,所以不符合问题的意思。

故选:C。

【点评】这张图考察了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了解自然区域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图片中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并不困难。

该图显示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个城市的年平均人口变化率。该市目前人口约1300万。相应地完成问题7-8。

7.(4分)与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 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D. 净移民减少

【分析】人口净迁移=(国内净迁移率+国际净迁移率)总人口。学生必须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他们必须结合图中的左右纵坐标,并且必须清楚地看到它们代表什么,才能解决问题。问题。

【答】解:A、图中四个条形图分别表示人口自然增长、国内净移民、国际净移民和总人口增长。结合左右纵坐标,必须看清楚,它们代表的是增长率,而不是数量。与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率从3%下降到90年代的1.8%,因此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B、虽然总人口增长率从3%下降到1.8%,但大于0,所以总人口还在增长,所以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上升到1.6%,因此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D、人口净迁移=(国内净迁移率+国际净迁移率)总人口(约1300万)。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国际净移民率为正,国内净移民率为负,且国际净移民率的绝对值大于国内净移民率的绝对值。人口净迁移为正; 20世纪90年代,国际净移民率为正,国内净移民率为负,但国际净移民率的绝对值小于国内净移民率。净迁移率的绝对值,人口净迁移率是负值,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以“80、90年代某城市年均变化率”为背景,考察人口增长数量、人口增长率等问题。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8.(4分)城市所在国家可能是()

A. 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

【分析】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出生率与死亡率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人口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如: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

【答案】解:A、美国是发达国家,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在1%左右甚至超过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超过1%,所以是正确的;

B、日本是发达国家,但自然增长率很低,接近于0,甚至为负。但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超过了1%,因此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C、俄罗斯是发展中国家,但俄罗斯的自然增长率为负,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超过1%,所以不符合问题的含义;

D、德国是发达国家,但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且数字显示自然增长率超过1%,因此不符合问题含义;

故选择:A.

【点评】本题考察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它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利用直方图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图为14日6时我国某地区气压格局。 L为低压。图中的天气系统正在以200公里/天的速度向东移动。阅读图片并完成9-11题

9 (4分)图中,14日6时至9时A地点风向为()

A. 东风B. 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分析】主要考察等压线的解释。在等压线上,特定点的风向是从高压到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

【答】解:图中的天气系统正在以200公里/天的速度向东移动。 A区14日6时至9时,两侧等压线位置和方向基本保持不变。等压线图上的具体风向是从高压流向低压,使北半球向右偏转,风向为南风。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型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等压线的解释。

10.(4分)气象部门发布大雨预报。 A区暴雨时间约为()

A. 14 日14:00 B 14日19:00 C. 15日4:00 D. 15日11:00

【分析】本节主要考察天气系统和尺度的计算。受低压中心控制,可能出现大雨。根据图中A点和L点的距离以及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判断A区开始大雨的时间。

【答案】解答:根据素材信息“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公里/天的速度向东移动”,用尺子连接A点和L点,采用相对运动原理,画出一条箭头向西(从A指向L),结合图中的线比例,计算出A到L的距离约为100公里。受低压中心控制,可能出现大雨。 A地位于低压中心以东约100公里处,低压中心距低压中心以东约100公里处。需要12个小时,所以暴雨是在14日19:00左右开始的。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天气系统和尺度的计算。

11 (4分)该地区和图中的气压模式出现的月份可能是()

A. 华北平原,3 月和4 月B. 四川盆地,1 月和2 月

C黄土高原,10 月和11 月D. 东南丘陵,4 月和5 月

【解析】本题考验对天气和天气系统的掌握和理解。图中L为低压。低压控制阴雨天气。 L南侧气压为1000,北侧气压为997.5。根据等值线的判断依据:大于大,小于小,判断L的海拔高度高于周围地区(高海拔、低压),为小山区。从图中可以看出,越往北,气压越低,这意味着夏半年,气温高,气压低。所以选项AB是错误的。 10月和11月,黄土高原气温下降,高压形成。 4月份的江南地区,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形成低压。

【答案】解答:A、从图中看,越往北气压越低,说明现在是夏半年,气温高,气压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等压线分布比较平直,不会出现低压中心。三四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华北地区正经历春旱,所以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看,越往北气压越低,说明现在是夏半年,气温高,气压低。一二月份,我国正值冬季,四川盆地属季风气候。陆地冷却快,形成高压,所以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看,越往北气压越低,说明现在是夏半年,气温高,气压低。 10月和11月,黄土高原气温下降,形成高压,不符合题意;

图中D.L为低压。低压控制阴雨天气。 L南侧气压为1000,北侧气压为997.5。从图中可以看出,越往北气压就越低,这意味着现在正值夏半年,气温高、气压低。一月份的江南地区,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形成低压,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验对天气和天气系统的掌握和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国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地形与等压线关系的判断。是中国地理中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难度相当大。

2.必答题

12.(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住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课外“寻找最佳避寒所”的研究中发现,素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为13.6(昆明为7.7C,成都为5.5C)。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暖城”。图a为我国西南部攀枝花的位置,图b为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偏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天气特征。

(3)肖明建议将攀枝花建设成为“避寒城市”,吸引人们冬季来这里度假。肖亮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了疑问。尽力为小亮的怀疑提供证据。

【分析】从材料《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13.6(昆明7.7,成都5.5)》中可以看出,与昆明、成都相比,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冬季) ) 更高。从图7a可以看出,攀枝花的纬度高于昆明,低于成都,因此纬度不是重要因素。从图7b可以看出,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因此地形是影响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的主要因素。峡谷地形使得冬季北方冷空气难以进入;气流下沉、升温等,导致温度升高。这道题是考查影响温度的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位置、洋流、地形、距冬季风源的距离等,知识点考得比较详细。

【答】解:(1)据资料显示,攀枝花一月平均气温为13.6(昆明7.7,成都5.5)。可以看出,与昆明、成都相比,攀枝花1月(冬季)平均气温较高。从图7a可以看出,攀枝花的纬度高于昆明,低于成都,因此纬度不是主要因素。从图7b可以看出,攀枝花地处高山峡谷,因此地形是影响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的主要因素。峡谷地形,冬季北方冷空气不易进入;气流下沉并升温,从而导致温度升高。这道题是考查影响温度的因素,包括纬度、陆地和海洋位置、洋流、地形、距冬季风源的距离等,知识点考得比较详细。

(2)根据攀枝花冬季的高温,根据上述问题,可以推断其天气特征。天气特征可以从天气条件的角度来描述,包括阴天、晴天、雨雪、气温气压、风向等。

(3)为论证类题,属于《考纲》考核目标和要求的第四方面:地理问题的论证和讨论。目标水平很高,但提问者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更简单的问题反映这一要求。从自然和人为角度分析空气质量问题;百利钢城显示,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排放大量污染物,城市交通排放尾气;地处高山峡谷,空气不易扩散,污染物堆积造成污染。雾霾很多。

因此,答案是:(1)由于地形遮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地处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下沉气流盛行,下沉过程中气流温度升高。

(2)晴天多,云少雨,风力弱,气温高,相对稳定(波动小)

(三)钢铁工业、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的;地形(高山深谷)相对封闭,有下沉气流,空气稳定(容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较差,不适合度假)

【点评】以西南地区等高线图和局部地区(攀枝花)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考察气温、天气特征、空气质量等自然地理因素(与我国北方雾霾有关)冬天)。

13.(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是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的肉食性鱼类。 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湖中的尼罗河鲈鱼被捕获、加工后大部分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味佳肴。图为维多利亚湖及其周边水系位置。

(1)分析阻止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鱼快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和渔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解析】本题基于尼罗河鲈鱼引入非洲维多利亚湖的情况。它检查了维多利亚湖所在地区的地形。维多利亚湖拥有有利于尼罗河鲈繁殖的自然条件。尼罗河鲈鱼的快速繁殖对当地渔业资源造成负面影响

渔业的影响及其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这道题的场景设置比较简单,材料提供的信息也比较详细。它考验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探索问题、描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中等。本题以尼罗河鲈鱼引入非洲维多利亚湖为背景,考察了维多利亚湖所在地区的地形、维多利亚湖有利于尼罗河鲈鱼繁殖的自然条件、尼罗河鲈鱼的快速繁殖对当地渔业资源和渔业以及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造成影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解:(1)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属高原盆地地形。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湖的北部通向尼罗河,所以地形比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因此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由此可见,从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尼罗河上游有瀑布,阻止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问题材料告诉我们“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是肉食性鱼类。”由此可以推断,维多利亚湖是一个水面广阔的大湖。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里的鱼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3)从数据可以看出,尼罗河鲈鱼是一种大型肉食性鱼类。可以推断,鱼的进食量很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的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尼罗河鲈鱼体型较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了传统渔业,同时出现了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渔业。

(4)从材料“尼罗河鲈鱼是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和“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湖中的尼罗河鲈鱼被捕获、加工并销往欧洲。”可以说,尼罗河鲈鱼产量高、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可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崛起,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所以答案是:(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北方唯一的出水口通向尼罗河);该湖海拔较高,尼罗河上游瀑布较多,阻碍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广阔的水面为大型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3)湖中的鱼为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的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尼罗河鲈鱼体型较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渔业,同时出现了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渔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链将相应发展,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点评】这道题的情况比较简单,资料提供的信息也比较详细。它考验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探索问题、描述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中等。

3. 选题:旅游地理

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宣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吸引着游客。图为三沙市地理位置。

阐述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当前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考试采用图文材料形式的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

【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三沙市属热带地区,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里有丰富的珊瑚礁。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可以从当地旅游发展评价中得到。我们从不利条件分析入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三沙市刚刚成立,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距我国大陆较远,生活物资供应不便。与此同时,旅游资源正在开发中。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注重保护环境。

所以答案是:独特性:热带海洋风光;岛礁(珊瑚礁)风光。

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点评】本题以南海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2012年三沙市的设立为背景。从地理角度审视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自然灾害与预防

15

分析图中居民区易发生洪涝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对策。

【分析】该住宅区容易发生洪涝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和气候角度考虑(资料中提供了地形和区域条件)。

可根据洪水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地势低洼时,移至

地势较高处,气候多暴雨,可修建水库等.

【解答】解:该区域为江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多暴雨.根据地形图可判断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针对地势低可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可采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或修建沿河防洪堤等.

故答案为: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能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材料中给出该地为江南丘陵地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从气候角度去分析,材料中给出地形图,就是告诉我们还要从地形角度去考虑.

环境保护

16.【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如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分析】在题目中如果出现了有污染性的工业,一定注意是不是出现在河流上游,或者上风口.

【解答】解:(1)潜在危害:从等高线地图中可获知,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从经纬度可获知该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发生,故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2)措施:主要是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故答案为:

(1)潜在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用户评论


情如薄纱

哇!2013年河北高考地理试卷!真是满满的回忆!当年我也是在紧张中度过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2013年的地理试卷,当年我可是刷了好几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河北省高考地理试卷,感觉难度适中,考查的知识点很全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2013年的地理卷,感觉比往年难了不少,尤其是一些新题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脏偷懒

当年做完这套卷子,感觉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深入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迷人的危险

当年我可是被这套试卷虐惨了,地理真不是我的强项啊!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2013年河北高考地理试卷,真是回忆满满,当年那份紧张感,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当年刷了不少套试卷,这套2013年的地理卷,印象特别深刻!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记得当年这套卷子,很多题目都很有意思,很考验思维能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光浅夏ζ

这套试卷的难度适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衣青丝

2013年的高考地理,考查了哪些重点内容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身影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套试卷,感觉难度不算太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あ浅浅の嘚僾

河北省高考地理,当年真是我的噩梦,现在想起来都头疼!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有没有人记得2013年河北高考地理的答案?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亡则人忘

当年地理成绩不好,这套卷子我肯定没考好!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菢过后只剰凄凉

这套试卷,考查的知识点都很基础,都是平时学习中的重点内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追忆思域。

2013年的地理卷,感觉有些题目比较新颖,很有意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焚心劫

当年做这套试卷的时候,感觉时间不够用,有些题目没来得及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感觉2013年的地理卷,比前几年难度有所上升。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滚滚

这套试卷的命题思路很清晰,考查的知识点都很有代表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