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郊,进行最艰难的“实验”

“当一个孩子想要‘继承父亲的遗产’时,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编辑赵伟鹏|北

在京郊,进行最艰难的“实验”

人们都说农业越来越重要,但年轻人却很少亲近它。学者们担心,这样下去,没人耕田了,下一代吃什么?

一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想要改变现状。

一个年轻人把自己的生产基地设立在交通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最高的北京。采用世界顶尖的玻璃温室种植技术,以更高的效率种植出更营养、更美味、更安全的蔬菜水果。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该项目创始人、捷星农业总经理徐丹告诉我们,如果这个项目在北京能够盈利,那么这个计划在中国任何地方都可以实施。

最初,项目中除徐丹外无人完全掌握玻璃温室种植技术,也没有合适的产业工人。所有生产设备均从国外运来。尖端技术和古老工业开始在北京郊区融合。该项目在完成四年后仍在进行中。近来,徐丹一直在进行更为前卫的探索。不久前,我们参观了这个位于北京郊区的基地。

智能连栋温室位于北京密云捷星农业科技园,一期占地3.3公顷,包括番茄种植区、水培生菜区和育苗区。图片来源:捷星农业

01「创造一种人才需求」

徐丹每天至少看两次天气预报,一次是早上起床时,一次是晚上睡觉前。

通过查看夜间天气预报,可以大致预测温室夜间会消耗多少天然气以及是否需要调整能源管理策略;热水储备能否维持一整晚;如果没有,您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启动锅炉加热。

温室内的传感器可以通过软件将温室环境的异常信息发送到手机。如果仍未处理,将拨打紧急电话。投产第一年,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问题,电话卡经常被堵。

位于北京密云,徐丹主导建设了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温室。除钢结构和玻璃外,其他所有材料和设备均通过58个集装箱从荷兰运来。该设备完全由荷兰一家公司根据密云气象数据定制。设计之初,荷兰公司获得了密云当地50年的气象数据,并利用其进行建模,优化风荷载、雪荷载、通风率等温室结构设计,最终设计出一套最适合当地条件的温室。

Polestar温室内的水培生菜区。图片来源:北极星农业

对方对数据的要求非常详细。最大降雨量不是按24小时计算,而是按每小时最大降雨量计算。这是针对排水能力和温室屋顶的极限荷载。

“当时密云最大小时降雨量为88毫米,刷新了荷兰对北京极端气候的认识(荷兰降雨不多)。”这导致了整个设计的差异。例如,采用两根直径为160mm的落水管代替传统的单管。屋顶雨水落水管设计。恰逢施工当年,密云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降水量达150毫米。 “如果按照24小时最大降雨量来设计,肯定会坏掉。”温室再次调整。

智能玻璃温室与传统温室的区别在于是否“主动”。

工业环境相对可控,而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气象信息、光照条件则不可控。普通温室的环境控制是被动的:天气热,温室也会变热;天气热,温室也会变热。如果天气冷,温室也会变冷。徐丹告诉我们,玻璃温室则不然,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随意调节。过去,当植物因光照不良、低温高湿而生病时,常用的方法是施用农药。玻璃温室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水、肥、湿度、光照等来保持植物良好的生长状态,“设施决定产量上限”。

以智能温室农业闻名的荷兰,本来就不适合发展农业。其种植面积小,光照有限,土地面积只有重庆的一半。然而有限的条件却迫使荷兰不得不研发出世界顶尖的玻璃温室种植技术,走在农业的前列。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徐丹选择了荷兰顶尖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继续深造。在欧洲留学时,他惊讶地发现超市里的同一种水果大小都一样。为了方便运输,一些超市会给农民制定农产品的尺寸和重量标准,农民可以真正按照标准种植。 ——“通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荷兰人让农业生产无限接近工业化。”

他看到了技术工业化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差距。

硕士期间,博士项目最初获批。然而,为了了解一线的荷兰种植者如何将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徐丹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毕业后,他加入了荷兰最大的番茄种植公司之一的Royal公司。骄傲荷兰有效。如今,这家种植公司的单个玻璃温室占地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相当于11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早在2013年,皇家骄傲的老板就已经判断中国未来将是设施农业(玻璃温室技术)的巨大市场。他想到了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教荷兰人使用筷子,让荷兰人在中国种菜。方案二是教一个中国人,让他回到中国,把技术和工艺传授给更多的人。第二种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荷兰人担心善于学习的中国人可能“学了技术,饿死了”。 ”,但公司还是选择了赌一把。徐丹有幸成为第一个实验对象,“也可能是唯一一个”。

左二是在荷兰工作时的徐丹。图片来源:捷星农业

八年后,徐丹回国创办了捷星农业。北极星的标志是西红柿,果座是一颗小星星,寓意引导和方向。它是徐丹亲自设计的。该公司目前的主打产品之一也是西红柿。当他在荷兰的温室实习时,他的主人约翰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种植者。在工作视察时,约翰经常指着这些植物问他:“丹,你觉得这株植物怎么样?(你觉得这株植物的状况怎么样?)”

温室里生长的西红柿的根。图片来源:北极星农业

他和约翰形影不离。在漫长的日子里,一个年轻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植物的陪伴下度过。 “他们称之为‘读植物’。同时,农业经营也非常重要。”

徐丹的学习内容包括:熟练掌握温室内的所有园艺操作,掌握温室环境控制的各种因素,如何安排工人的工作,如何设计绩效考核,如何做产量分析,以及向渠道反馈产量数据等.

约翰负责的温室雇用了350 名工人。工人们每周工作五天。他们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每天。喝咖啡的时候,大家都会看手机。剩下的时间里,大家都会把手机收起来。工作时间,大家都非常专注。

徐丹是个异类。武大的中国毕业生大部分都去了国外农业公司从事销售、代理商、翻译等工作。 “年轻人不会去生产方面的公司。” —— 生产面就是下地干活,意味着辛苦,收入回报差。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我想创造对人才的需求。”徐丹在办公室告诉我们。荷兰设施农业产业链聚集了大量跨学科人才:机械制造、材料科学、计算机、化学等。“这就是广义上的农业,各个专业的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农业产业化。”他希望能够推动这种图片在中国的诞生。

02 一项大胆实验

舅舅曾任成都市农业委员会首席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大学客座教授。徐丹从小就看他在电视上做报告,对农业产生了向往。

中国80%以上的土地掌握在2.6亿小农手中。耕地分散、块状,阻碍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进程。这些原因导致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我们想向社会展示一种可以将生产效率提升到很高水平的生产模式。这个模式意味着什么,是否符合中国,是否应该大面积推广还是小范围推广,我们现在还不确定,但我们至少可以证明这个模式需要哪些要素才能成功,我们现在这群人能达到什么高度。”这就是徐丹创办极星农业的初衷。

传统农业链条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中国农民永远不知道今年要种什么。 “一般来说,他们会种植去年最赚钱的作物。”但往往去年卖得好的品种,今年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闭环:种植者永远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种子公司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消费者也不知道今年会出现什么。对于种植者来说,每年购买种子的决定就相当于打开一个盲盒。农民们永远不确定今年是否能赚钱。

由于农民思维的局限性,当谈到增加利润时,人们往往不会想到提高质量、卖得更贵,而总是想到降低成本。这从畅销农产品的价格区间就可以看出。不仅如此,由于农民害怕失去农产品,他们很容易压低价格。 “你总能找到更低的出价,所有的钱都是渠道赚的。”

徐丹正在尝试通过种子公司、种植和销售渠道的闭环来解决这些问题。

2021年,Polestar与一家国外种子公司签署协议,在中国独家种植该品种,并签约独家渠道商。 “我们三方是互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信息交流。”这样渠道就可以及时向种植者反馈销售信息。如果华北地区的客户非常喜欢,根据市场预期,明年生产方可以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者可以有选择地、有目的地、大规模地规划二期、三期,实现销售。固定生产。

过去,中国农业企业处境尴尬,这也不是投资机构愿意重点关注的赛道。农业科研项目的投资往往依靠企业自身,捷星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北京这个基地能收支平衡,那么我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盈利。北京是一个种菜成本极高、能源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成本高的地方。”交通费很高,几乎所有的成本都很高。”

冬季的Polestar 玻璃温室。图片来源:北极星农业

自2018年成立以来,公司遇到的最大危机来自于COVID-19疫情。 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发之初,许多司机被困在家里无法送货。城市里的人们需要蔬菜和水果。虽然捷兴生产,但农产品没办法运出去。

危机期间,一些当地村民和员工来到温室帮忙。那次,徐丹第一次见到很多员工亲属:女员工带着儿子、丈夫、亲戚帮忙拉货、放包装、处理订单。

工业可以停止生产,但农业不能。西红柿每天都在生长,只能采摘并大量赠送给周边公共机构。那是一段艰难的时期,没有任何收入,每天都在亏损。

“回想起来,疫情让人们习惯了在APP上购买果蔬,电商平台也更愿意选择能够提供稳定货源的供应商。往往只有大棚种植才能提供稳定供应。捷星已经实现了年供应量从单一基地的叶类蔬菜来看,番茄供货期也长达11个月,徐丹认为,“电商倒逼了上游种植方的进化”。

凭借第一时间应对疫情的经验,Polestar已成为北京周边重要的“菜篮子”供应保障。尤其是新发地农贸市场受疫情影响期间,“正常情况下一周产叶菜2万个左右,但根据特殊要求,(大棚)一两天就可以产1万个叶菜。”通过开灯(增强照明)、调节温度、水和肥料,可以迅速将产能提高到两到三倍。在工业化生产环境下,甚至可以人为控制农作物的生长速度。这就是玻璃温室种植的优势。

在密云的温室里,我们看到了先进农业的实践。在入口处,员工需要穿戴防护服、消毒双手、戴上隔离手套,才能正式进入温室生产区。

每颗生菜都“固定”在不同间距的铝合金栽培槽上。随着生菜的生长,栽培槽会慢慢移动。图片来源:极客公园摄

“我们采用的是全自动移动栽培槽,随着生菜的生长,栽培槽会前移,为生菜的生长留下合适的空间。”徐丹说,这套系统可以保证生菜全年不间断生产。根据温室气候和植物蒸腾速率,电脑每5到20分钟提供一次营养液,多余的可以回收利用,既节省了水,又保证了根部持续获得氧气。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作物几乎不再使用农药。单位面积用水量不到传统农业的1/10,产量却是传统农业的10倍以上。

温室已基本实现智能化管理。图片来源:极客公园摄

不仅如此,温室还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每个工人都配备了电子工作卡。他们每次操作后都会刷卡。除了记录每日、每小时的工作量外,还可以精准匹配植物和人。电脑显示:X栏X号蔬菜,X时间,XXX采摘,共XX公斤。因此,工资的支付可以更加准确和公平。

03 算法初体验

徐丹也在进行另一项先锋农业实验。

他强烈感觉到数字农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人才培养成本巨大。以他自己为例,他在荷兰呆了多年,潜心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才初步掌握了温室栽培技术。

将这种经验传授给其他人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 “没有一本书教你如何种植西红柿。”

由于很多新手不敢上手,这也增加了训练的难度。这时,拼多多举办的多多农业科研大赛给了他启发——。如果把人的经验转化为逻辑和数据,设计一个算法模型,是不是就可以不那么依赖点对点、面对面了?面对体验教学?

2021年8月,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正式启动。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由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主办,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技术指导下进行。

比赛过程中,每位队员只需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远程控制终端,即可连接“多多农业研究基地”的计算机系统,根据需要控制比赛温室。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竞赛基地位于云南昆明。图片来源:莫斯蒂摄

得知此事后,徐丹立即报名组队。该队被评为“番茄快成长”,进入决赛。他想通过比赛提取自己的种植经验,固化到算法中。本次比赛的问题是关于种植西红柿。人工智能的学习材料就是它的经验。 “把我冬天夏天开窗取暖的经验转化为一套算法。用算法代替人做80%的决策,剩下的20%交给人去执行。这样,计算机可以保证下限。”

“计算机可以帮助人在一项任务中达到60分,而人进一步优化可以达到80分。但现在如果我要训练一个年轻人,要保证他能达到60分是相当困难的。”

负责“番茄快生”算法和数据的刘宁静博士认为,通过AI的介入,一方面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工的投入。对劳动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

刘宁静博士也毕业于瓦赫宁根大学。毕业后,她留在学校担任助教。三年后,她回到中国,加入国际农业巨头拜耳从事数字农业项目。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以带来自身的优势。

《西红柿长得快》的团队成员基本分布在北京、荷兰、上海等不同地方。他们可以通过软件远程控制云南的智能温室。徐丹说,“算法是一种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没有经验的新手做出监管决策,还可以帮助一些先进的种植者减少工作量。”

徐丹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屏幕。一张显示昆明温室的生长数据,另一张显示北京吉星农业温室的生长数据。价值观完全不同,差距巨大。早期,他惊讶地发现昆明实验室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到了200PPM(PPM是part per Million的缩写,即百万分之一,比百分比更准确)。

即使以徐丹多年的农民经验来看,他也从未见过二氧化碳浓度如此低的环境。番茄生长环境需要精确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因此团队购买了二氧化碳钢瓶,并将其放置在温室中,希望能够调节二氧化碳浓度。气瓶的消耗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很直观,两天就用完了,我第一次直观地体会到植物在强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多强。”

实践总能带来理论知识之外的惊喜。在徐丹看来,这就是农业的魅力。

参加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触电了。对于徐丹来说,这也是先进温室种植技术与算法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竞赛中,如果诞生最佳实践,将会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 “参加多多农业科研大赛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更多的人也会知道我在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首届多多农研技术大赛AI组决赛选手将利用算法在独立温室中远程种植草莓。图片来源:多多农业科研大赛组委会

通过“多多农业科研技术大赛”,我们可以看到行业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愿意奔赴农业第一线,年轻一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开始崭露头角。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2021年首届比赛中,约80%的参赛者是“90后”。第二支参赛队伍更加年轻,参赛队员大多是“90后”、“95后”。甚至还有一些“00后”人物。

据悉,在中国草莓主产区之一的辽宁丹东东港,首届多多农业科研大赛参赛团队在当地成功推广人工智能种植技术,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产量大幅提升效率。

04 有奔头的行业

西红柿是一种快速生长的作物,每周长25 厘米,这意味着它们每天长3 至4 厘米。徐丹每天的工作就是早上去温室,坐电梯看看上面五厘米长得怎么样。 “有经验的种植者可以通过这5厘米来了解农作物是否冷、热、涝、渴等。”

Polestar 温室番茄种植区图片来源:Polestar Agriculture

在荷兰,种植者有时可以看到30 厘米的幼苗,并非常准确地预测其上市日期。

荷兰种植者钦佩“绿手指”。徐丹解释说,由于番茄叶片的表皮有一层腺毛,种植者在温室内经常触摸大量叶片,手指上就会留下绿色的粘痕。种植者的绿手指意味着他与植物有过密切、频繁的接触。

在中国,真正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太少了。徐丹现在每天从海淀开车100公里到密云上班,每月行驶4000多公里。此前,2018年极星温室首次投入运营时,他主要居住在密云。

最初,技术团队由三人组成。徐丹带了两个徒弟,都是大学毕业生。一切都得自己亲力亲为,一步步教他。第一年,公司招了100名工人,徐丹亲自进行培训。三个月后,只有15 人接受了筛查。

这个过程对你的精神状态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 “最困难的不是教学过程有多辛苦,而是担心花了这么多时间教学后,这个人明天就会离开,然后不得不重新招募人来教学。”

虽然很辛苦,但是值得。 “我一直觉得,如果我们不做这件事,我不知道该由谁来做。无论这个行业如何发展,种植端都是行业的核心端。只要我们做好了并提供足够的需求,我们能够拉动这个行业前进。光靠市场是带动不了这个行业的,一些上游的供应商是无法带动整个行业的,我们一旦起来了。他们就站起来了。”徐丹说道。

农业落后格局仅从内部难以打破,还需要外部力量。

过去,农业并不受到资本的青睐。 “很多从事农业的人都有一种使命感,为了下一代。因为我现在吃的蔬菜不是我自己种的,而是上一代人种的。下一代吃的蔬菜是我们种的。我们一定要解决下一代的粮食短缺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对我们来说是看不见的。”

徐丹心中有了一个想法。他判断一件事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孩子长大后是否会认可父母的事业。荷兰种植者大多将其代代相传。 “我希望女儿长大后,会觉得爸爸种西红柿很酷。”

刘宁静医生在荷兰时感到很震惊。与荷兰农业从业者交流时,很容易感受到对方的自豪感。 “荷兰的农业从业者基本上都有学士学位,大多数还有硕士学位。看论文是日常工作,他们的视野非常广阔。”

中国农业需要人才,这是徐丹多次强调的。在做明年的成本规划时,徐丹提到,他计划将明年收入的一半投入到人工成本上。 “我在北京的基地目前只需要两名技术人员,但现在我有15名技术人员,我实际上正在为未来做准备。”据他介绍,他为未来100万平方米的生产储备了人才梯队。 “当你有了新的资本、新的土地和新的项目时,再培训人才就为时已晚了。”

几年前,徐丹在学校招人还很困难。去年,Polestar“突然”增加了十几名员工,其中不少人来自其他行业。 “我们慢慢发现,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坚持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年轻人后,有些人开始对科技农业产生了兴趣。”

2021年8月,拼多多宣布设立“百亿农业科技项目”,由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雷担任项目一号位,对农业科技进行再投资。陈雷表示,“本季度的所有利润以及后续几个季度可能的利润都会首先进入这个专项项目,直到达到100亿的总额。”

近年来,随着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高水平农业赛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一线资本将目光重新转向农业。

Polestar基地入口图片来源:极客公园摄

“北极星”这个名字是对北极星的隐喻。言外之意就是我们希望为设施农业树立一个标杆和指南。基地入口处的横梁上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路过时,徐丹指着它,转身说:“这是我们的信仰。”

用户评论


颜洛殇

在京郊进行的实验,究竟是怎样的挑战呢?很期待了解其中的故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花巷陌

京郊的实验,艰难背后一定有深刻的意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最艰难的实验,让人充满好奇,想了解背后的故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在京郊进行的实验,肯定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清晰的声音

期待了解这个“最艰难的实验”!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闷骚闷出味道了

京郊的实验,一定充满挑战,期待看到最终的结果。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裸睡の鱼

艰难的实验,意味着突破,也意味着未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京郊的实验,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让人忍不住想要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堕落爱人!

期待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实验的信息!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在京郊进行的最艰难的实验,让人好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最艰难的实验,一定是充满了意义和挑战。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赋流云

京郊的实验,一定会带来突破!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艰难的实验,值得期待!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在京郊,进行最艰难的实验,一定会充满挑战和突破。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期待看到这个实验的结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怀念·最初

京郊的实验,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陌醉生

最艰难的实验,需要勇气和毅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百合的盛世恋

这个“实验”一定很有意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夏初开

在京郊进行的实验,一定充满了故事!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i

最艰难的实验,也一定是最有价值的实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zhutibab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