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后,她忘记了自己的祖先,成为美国公民,拒绝回国发展。直到晚年,她才想到了叶落归根。
她就是著名生物学家袁俊英,一位知名且颇具争议的学者。
袁俊英为何选择定居美国?她为何晚年试图回国?
书香门第
1982年夏天,二十岁出头的袁俊英在客厅里来回走动,仿佛一个不知疲倦的钟摆在来回摆动。她的眼睛频频看着静音的手机,焦急地等待着消息的到来。
瞬间,座机电话响了,袁俊英赶紧上前接起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清晰而激动。这就像一个悦耳的音符在袁俊英耳边奏响着悦耳的旋律。
放下电话后,袁俊英松了口气。她高兴极了,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顺利拿到了公派留学生名额。这也意味着她的人生将翻开新的篇章。她的一切理想抱负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在亲友的祝福中,袁俊英对美好的未来无限憧憬,但此时的她却没有想到,漂洋过海之后,自己却离祖国越来越远。
1958年,袁俊英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家庭背景相当显赫。
袁俊英的外祖父是著名文学翻译家李庆亚,专门从事法国文学翻译,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莫泊桑短篇小说全集》等法国文学名著。李清雅都翻译了。
不仅如此,李清雅还曾在湖南一师当过教师,对毛主席、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在学生时期给予了很大帮助。
袁俊英的祖父袁开济是一位有机化学家。民国20年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国民政府卫生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而是留在了新中国。参与建设。
在他的影响下,袁俊英的叔叔袁承业也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
袁承业在这条路上比他的父亲走得更远。他是新中国第一批赴莫斯科留学的公派留学生之一。后来,他秘密参与“两弹一星”工程,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父母耀眼的光环并没有让袁俊英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反而成为她前进、追赶的无尽动力。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袁俊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无独有偶,当袁俊英读完高中准备进工厂时,国家恢复了高考。今年是1977年。
近十年未能接受师范大学教育的知识青年纷纷报名参加高考。足足有570万人进入考场。中国这十年积累的所有青年才俊都在参赛,只是为了比赛。 270,000 个大学名额。
尽管竞争如此激烈,袁俊英仍然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考入复旦大学。
因为爷爷是有机化学家,经常告诉袁俊英化学和生物会有光明的前景,所以袁俊英没有多想就选择了生物化学。
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袁俊英经常去图书馆学习,系里也对她重点培养。她的才华和努力使她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2年大学毕业后,袁俊英顺利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袁俊英提前看到了科研道路上那道难以逾越的门槛,那道仿佛横在天地之间的高墙,既属于她,也属于中国。
当时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科研条件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
以化学专业为例。当时的大学实验室里,普通烧杯和量筒的数量极为有限。学生们使用起来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坏它们,更不用说实验用的精密仪器了。每个大学只有几台机器,这极大地限制了化学领域的发展。
这对于立志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的袁俊英来说,无疑是绝望的。
但同时,袁俊英知道,还有另一条路可以帮助她逃离眼前的牢笼,而且那条路远在千里之外。
踏上这段旅程的机会很快就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留学生的去与留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短缺,我国急于培养一批着眼于新时代的高科技人才,因此逐步恢复了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缓和,双方进入蜜月期。除了军事和外交合作外,双方在教育领域也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以李政道为代表的一批旅居海外、具有较高国际威望的中国科学家主动出击,帮助连接中国学生,为中国学生打开了美国大学的大门。
在此背景下,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简称CUSBEA,由美国大学选择。除了满足专业知识标准外,考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并在笔试后接受美国考官的面试。
只有通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人才才能获得赴美通行证。
对于袁俊英来说,这样的考试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1982年,袁俊英成为研究生的第一年,她参加了CUSBEA考试,在25000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公派留学生之一。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袁俊英忐忑不安却又充满期待。
她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只要跨过这道坎,以后的教科书上说不定就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离开家乡的焦虑中,袁俊英迎来了离开的日子。
前往机场前,袁俊英向家人郑重宣誓,她决心在美国好好学习,学成后像爷爷、叔叔一样回国报效祖国。
说完这句话,袁俊英转身离开,登上了那趟命运的航班。从此,她彻底脱离了祖国和精心培养她的亲人。
尽管美国对袁俊英来说完全陌生,但她仍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迅速在异国立足,并赢得了一批寄予厚望的外国教授的认可。
作为在万军中脱颖而出的“考试高手”,袁俊英顺利获得哈佛医学院博士学位,师从罗伯特·霍维茨教授。
这位罗伯特教授就是细胞死亡领域的泰山北斗。他是世界著名学者,多年后成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袁俊英在他的门下学习,受益匪浅。
20世纪80年代,生物界很少有人关注细胞凋亡这个术语,全球相关论文也只有100多篇。
但袁俊英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就必须走在潮流的前面,所以她坚定不移地跟随罗伯特教授研究这个冷门课题。
那时,她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实验。
袁俊英等人的努力,使得细胞凋亡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机制在生物界广为人知,相关论文已增至数万篇。
1989年,袁俊英完成博士论文,顺利获得哈佛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同年,她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或许正是她无私的研究,让她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道让她陷入困境的选择题悄然来到了她的面前,但她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一切后果。
同期,随袁俊英来美的留学生大部分已回国参与建设,极少数人因为美国优良的科研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而选择留下来。美国。不过,袁俊英还没有做出决定。
事实上,袁俊英已经下定了决心。她只是不知道如何向大洋彼岸的亲戚解释这一切,也不忍心当面告诉他们自己想留在美国做研究。
确实,当她回到急需发展的中国时,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一生所学的东西回馈给国家。不过,袁俊英也知道,国内的科研条件不足以支持她继续研究。当条件成熟时,她可能会错过最宝贵的机会。学术年龄。
因此,留在美国进行研究无疑是她最好的选择。
最终,袁俊英不顾家人的再三劝说,接受了哈佛大学的邀请。她和祖国之间也留下了无法治愈的伤痕。
落叶归根
1990年,袁俊英受聘于哈佛医学院。为了工作方便,她自愿放弃中国国籍,不久就加入了美国公民。
袁俊英改变家庭的举动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人对她进行口头和书面批评。世代忠贞的袁家,也因她而蒙羞。
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到远在大洋彼岸的袁俊英。
改变国籍后,袁俊英在学校找到了自己的家。她仅用了6年时间就从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并于2000年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在学术领域,袁俊英继承了导师Robert Horwitz教授的遗产,成为细胞死亡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的多篇论文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袁俊英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她在学术领域基本处于顶尖水平,名利双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多么坚不可摧的岩石,也会被潺潺的溪水冲走。袁俊英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思念和愧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无法控制。
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袁俊英于本世纪初以著名生物学家的身份回到祖国,开始在各大大学任教。
此后,袁俊英频繁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在美国开展科研的同时,将自己的科研感悟传递给中国的年轻人,也算是弥补了不肯回国的愧疚。很多年前就到过中国。
2012年,袁俊英主持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并亲自担任中心主任。不仅如此,袁俊英还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名誉教授,工作重心逐渐从美国转移到国内。
近年来,袁俊英经常在采访中表示,希望叶落归根。当然,她的态度也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有人认为,袁俊英拒绝回国、改变美国国籍,无异于认贼作父,背叛了祖国多年来的培养。
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现在袁俊英看到国内的发展,她想回来摘果子。这种一味趋利避害的做法实在令人鄙视。
不过,也有人认为,袁俊英决定留在美国,其实是一种迂回救国的方式。如今她带着多年的研究成果归来,推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足以抵消三十年前的背叛。
无论袁俊英未来是否会像物理学家杨振宁一样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围绕她的争议都不会减少,袁俊英并不在意。
用户评论
巷雨优美回忆
当年轰动一时的高考状元,现在居然想回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沐晴つ
人生兜兜转转,还是家乡最温暖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暖栀
公费出国,定居美国,他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年约
上海高考状元,在美国过得好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憾最汹涌
叶落归根,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妓就计
晚年想回国,是不是意味着他在美国并不快乐?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身上有刺,别扎我
美国梦终究敌不过故乡情。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哽咽
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国,真令人感慨。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他会适应国内的生活吗?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阑珊
这个标题很吸引人,很想了解他的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满头白发,想要回国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写薰衣草的香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叶落归根,真让人感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铁塔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记得自己的根。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颜
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他还会记得家乡的味道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望的后半生
回国养老,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灬一抹丶苍白
也许在异国他乡,他始终无法找到归属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上海高考状元,他这一生过得怎样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未走i
读完这个标题,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也很想回家。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